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练好内功,常工程摆脱“身胖体弱”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 讯 员 张雪华 沈 琳

    苏南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重要的引领区,高职学校如何在地方转型升级中发挥不一般的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有所作为?“学校社会服务行不行,建好平台是关键;社会服务能力高不高,提升科研创新是核心。”近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工程)校长吴访升对科技日报蹲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面对地方产业和企业缺人才、缺技术难题,通过强化自身内涵建设,联合大学、大院、大企,搭建各类科研服务平台,以切实练好科研与服务‘内功’,来不断强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记者了解到,去年来,常州、无锡等城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常工程从中既看到了发展新机遇,但也面对着新的压力。学校的做法是,积极主动深度对接江苏万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业,跟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趋势,贴近企业需求,在课程建设中主动融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焊接机器人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将先进企业丰富的资源输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机器人焊接技术、机器人弧焊技术、机器人激光焊技术等课程,成功主持建设国家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国家、国际各种焊接资格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服务能力,让高职学校不再是“身胖体弱”。

    常工程党委书记王光文告诉记者,学校在注重自身内涵建设的同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尤其是突出问题导向,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牵头联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无锡汉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政、校、企,成功建成江苏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智能焊接实训平台,打造出集“教育、培训、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先进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承担了包括周边本专科院校学生教学以及企业员工培训、机器人焊接工艺研究和小型产品的焊接生产等技术服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常工程从技术孵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多方面与地区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以及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等进行“强强合作”,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其中,与德国什未林手(HWK)签约,共建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将最新国际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和培训,为学校开展培训增加了含金量颇高的国际通用“砝码”,服务地方企业,让更多企业加速“走出去”。

    记者了解到,常工程正是由于练实了“内功”,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得到大提升。吴访升说:“如今,我们不但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教师搞科研服务更是不再怕这怕那。2018年,学校获专利授权273件,‘四技服务’到账4599万元,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合同金额达到6670万元,连续3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今后,学校将充分发挥形成的专业特色和校企合作优势,在培养机器人焊接、检验检测等高端人才上,我们会做得更多、更到位,尽心尽力助推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