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70年矢志不移,铸成中华神盾
本报记者 高 博 通讯员 陈江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鼎鼎大名的“中华神盾”,诞生于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中国电科14所。高性能的舰载相控阵雷达,是舰队的千里眼和保护神,国产航母就装备了它。

    不久前,记者蹲点14所,深入了解了70年来中国舰载雷达的研发历程。

    朝鲜战争开始护卫海疆

    1950年代初,14所就开始研制海用雷达。当时国内百废待兴,电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4所可利用的,只有从战场缴获产自国外的旧雷达。

    当时大家对雷达的自行设计毫无经验,但创业初期的14所人在修复和改装国外旧雷达过程中边干边学。申仲义、张直中等中国雷达创始人筚路蓝缕、夜以继日。物资极度匮乏,14所就派人去全国各地搜集敌军遗弃的电子器材。很快,14所就为海军修复出美式SO-1型和SO-8型岸基对海雷达,这是我国海军第一批雷达装备。

    抗美援朝期间,14所为中国第一个雷达营提供了全部装备和全部技术人员。许多批雷达都是连人带机器一起奔赴朝鲜前线。

    舰载雷达屡创第一

    尽管条件艰苦,但14所在1955年就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微波雷达,迅速装备海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承担对海和低空警戒任务。

    1956年,14所又研制出中国最早的舰载雷达,这也是首次装备海军的国产搜索雷达。

    1960年代后,军委方针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1964年国防科委在14所召开贯彻“科研十四条”现场会议,对中国雷达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海用雷达品种极大丰富,14所研制出系列海岸警戒雷达、快艇雷达、潜艇雷达、舰载雷达。海军对海雷达网也初步建立。

    1960年代中期,14所大力支援三线建设。另外,创建了第一个舰载雷达研究所。

    “海之星”驶向蓝水

    1989年,一场海军舰载雷达研讨会在14所召开。14所人大胆提出了全新体制构想,但不少专家认为难以实现。

    八年的方案论证中,14所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舰载多功能相控阵”正式立项。后来也叫“海之星”,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技术水平最高、功能最强、系统构成最复杂的雷达。

    2003年“非典”期间,舰载多功能相控阵也遇上大麻烦——“海杂波”。每一朵浪花都会反射回波形成假目标,不计其数的余波让锁定真实目标犹如“大海捞针”。研发团队蹲守现场,大批量数据分析,冒着前期试验成果被颠覆的风险,从“试验还原” 中杀出一条血路。

    雷达总师张亚朋等人轮番出海,在风浪中攻坚克难。最终,解决“海杂波”这个世界级难题,美国用了两年,俄罗斯用了六年,而14所仅用六个月。

    海之星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自主研制这种雷达的国家。后来它陆续装备中华神盾和国产航母,助力中国海军驶向深蓝海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