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
科技蓝莓链:鼓了腰包绿了山坡
本报记者 马爱平 通 讯 员 蒋昌洲 杨仁海

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5月,走进贵州凯里,漫山遍野的蓝莓树摇曳生姿。

    5月9日,在碧波镇兴欣蓝莓种植场,娇小的蓝莓树间,十几个农民挥锄除草,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除草要除根,春风吹又生。”61岁的朝阳村脱贫户杨翠莲边唱边说,打工3年她每年都收入2万元。

    蓝莓是用工密集型的产业,施肥、修枝、锄草,需要用工;采果,每天用工量达上百人。

    2010年,王明友在朝阳村390亩流转土地上种植蓝莓,辐射全镇种植蓝莓6300亩,带动了500余户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去年,我种蓝莓亩产600斤,总收入62万元,除去成本,盈利了20万元呢。”王明友说,他种蓝莓,施有机肥,如有果蝇,则用玻璃瓶装糖醋液挂在树枝上进行诱捕,这样生产的蓝莓,既绿色又环保。

    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进行‘麻江蓝莓’品种改良,改良的果实个头小、皮厚、原生态性强,质量好哩。”王明友说。

    如今,“麻江蓝莓”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

    1999年,麻江县率先在贵州开展蓝莓引种试验,先后攻克蓝莓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关,2006年推广实现产业化。

    到了蓝莓丰产期,旅游观光也为村民带来了收入。

    中国生态蓝莓园——蓝梦谷,一串串白花、绿叶相映成趣,游客涌入“花海”踏青赏花。

    蓝梦谷,地处麻江县龙山镇共和村乌卡坪,是麻江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蓝莓种植核心区。1.5万亩的有机蓝莓种植园起伏绵延,天然蓝梦湖与蓝莓园交相辉映,犹如一块蓝色宝石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中,风光旖旎。

    翁安寨农家乐门庭若市,店主何兴能刚收拾好桌子,游客又满满围坐。贵州麻卡蓝莓庄园有限公司生产的蓝莓蜂蜜、蓝莓果干、果酒、蓝莓面条……一售而空。

    “种植蓝莓,鼓了腰包,绿了山坡,还带动了乡村旅游。”村支书韦玉军高兴地说。

    就在今年3月份,“中国蓝莓酒之乡”凯里地区生产的“凯缘春蓝莓红酒(粉标)”,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荣获2018年度“青酌奖”。

    十年磨砺,凯缘春蓝莓红酒蜚声海内外。“我们以‘麻江蓝莓’为原料,其含的花青素比普通蓝莓高3倍,再采用自主研发的蓝莓酿酒酵母菌、蓝莓酒配制技术专利,经过低温恒定发酵工艺酿造而成蓝莓果酒,香气浓郁,口感独特醇厚。”贵州凯缘春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符洋说,该公司生产的蓝莓红酒“黑标”“粉标”“蓝梦谷”等系列产品,年生产量蓝莓红酒1000吨,远销广州、深圳、重庆等地,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而其不断延伸蓝莓产业链,更是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典范。

    “我们生产蓝莓红酒的原料,来自公司蓝莓种植基地自产+订单收购,各占50%。仅去年与朝阳丹凤商贸有限公司签订的蓝莓购销帮扶协议,就让蓝莓鲜果、加工果的保底价和兜底价,达到每斤10元和4.5元。”该公司总经理范刚说。

    “1公斤蓝莓鲜果,采用蓝莓酿酒酵母菌发酵可酿造红酒750毫升,售价每瓶198元。”符洋算了笔账,卖鲜果1公斤也就是20元左右。

    目前,贵州从事蓝莓产业链上的经营实体已超过500家。

    科技的支撑正引领着蓝莓产业“升级裂变”。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种植蓝莓总面积达20余万亩,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使农民增收5亿多元,带动观光旅游、运输、冷藏等行业发展,解决就业人口3万余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