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小麦打西来 小米自东传
——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

科学精神点亮亚洲文明

    本报记者 唐 婷

    今年4月,在日本奈良举行的“小米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传播”学术会议上,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与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有关小米起源研究的进展。

    现代社会中,小米属于小杂粮,不是主流谷物,国内外学界对其起源及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考古学证据表明,起源于中国的小米,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赵志军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赵志军看来,以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和小米从中国传往西亚乃至欧洲为代表的史前农作物传播,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的传播,对人们的农耕方式、饮食习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东传播的小麦

    世界有4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非洲北部和中南美洲,西亚是小麦的故乡。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即现今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距今7000年前后,小麦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但迟至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了东亚地区。那么,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其传入和扩散的路径是怎样的?

    赵志军介绍,目前国内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发现的小麦遗存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考古学者在发掘赵家庄遗址过程中,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从中发现了小麦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这批小麦遗存年代为距今4450年左右。

    通过对国内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赵志军认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欧亚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传入中国的小麦,逐步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赵志军说。

    向西扩散的小米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来不是单向的。小麦自西亚而来,起源于中国的小米也在逐步向外扩散。

    考古学者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比较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粟和黍的籽粒。

    “这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小米遗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早的。中国小米的栽培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前。”赵志军指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和日本学者参与到对小米起源及传播的研究中来。赵志军介绍,新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小米已经从河西走廊地区向北进入欧亚草原地带,向西到达了天山西段,然后继续向西传播,逐步成为分布在欧洲中部的史前文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植物遗存是有机物质,只有在埋藏前被炭化的植物遗存才能在考古遗址中长期保存。通常,在考古遗址中,通过浮选法获取的炭化植物遗存数量都不会很多。相对于可遇不可求的植物遗存来说,遗址里出土的大量陶器为研究小米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线索。

    “陶器中有不少是用作炊具的。有学者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陶器或陶片上残留物的化学分析,找到了属于小米的特有化学成分,进而分析勾勒出了小米在欧亚大陆传播的时间和路径。”赵志军说。

    在赵志军看来,农作物的传播和其他商品的传播不一样,还涉及到栽培技术、食物加工、饮食习惯等一系列系统性知识的传播,是通过分布在传播路线上的古代文化群体不断接力的漫长过程。针对小米起源,国内学者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对于小米传播扩散路径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期待有更多的发现。(科技日报北京5月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