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
攻坚克难奋勇争先,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吹响攀登号角
本报记者 张 晔
赵雪屯摄
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前排左二),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部长林小明(后排右二)来到派格生物,了解企业研发进展。
入驻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企业进行新药研发。
入驻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企业进行新药研发。

    近日,作为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的一家明星企业,信达生物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年度报告,2018年信达生物全年研发投入为12.22亿元,较上一年度6.12亿元同比增长约100%。

    信达生物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说:“短短7年间,我们这个几乎从零开始的创新型企业能够实现上市,最深刻的体会是必须拥有核心技术。”目前,信达已建立起一条包括17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领域。

    以信达为代表,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加速崛起,苏州工业园区由此成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仅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就已集聚400余家相关企业、近万名高层次人才。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经过二十多年创新发展,这里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三连冠,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正如园区对外叫响的宣传语一样,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非凡园区”。

    步入2019年,正值风华正茂的园区又迎来了一个蓄势腾飞的春天:《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力争到2021年,园区新增科技招商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企业研发投入等关键指标实现翻番,创新主体快速壮大、研发水平显著提升、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平台扩量提质……

    “这里太像硅谷了!”

    10年前,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刘圣带领着4位海归博士和一股子创业冲动,来到园区开始了艰辛创业,专门从事高速光通讯模块及其测试系统的研发。

    无论是运作机制、资金募集、技术路线还是市场销售,刘圣创办的旭创科技都是标准的“硅谷模式”。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外乡客”完全没有遭遇水土不服。

    “这里太像硅谷了!”刘圣说道,园区活跃的创业投资氛围,以及扶持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配套政策和高效的亲商服务,为旭创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正因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起步后的10年时间里,旭创科技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创业企业,一跃成为光速中国在企业服务领域投资布局的标杆企业之一,并于2017年重组发行股份上市。2018年,旭创科技还一举荣获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在园区25年的发展历程中,旭创科技只是一个缩影,有千千万万个“刘圣”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创新创业的足迹。

    而这一切,都源自25年前。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城东还是一片阡陌纵横的水洼地,金鸡湖畔长满了茭白和莲藕。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开启了这方土地的蝶变之路。

    当时,第一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已经发展多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临近的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也已嘹亮吹响……所有人都在观望,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后来者要怎么干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园区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领先高科技园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与竞争,努力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把开放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正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园区的建设者们明白了,与兄弟城市和特区相比,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策上都没有明显优势,只有学好“亲商”理念,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举措才能引来企业。

    产业链上有哪些关键环节?已布局了哪些企业?还需要哪些企业?每次招商前,园区的工作人员都要把这些问题一一考量,通过持之以恒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链条特点做出研判,为引进的企业做好上下游产业配套,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业环境。到了2001年前后,园区服务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甚至出现了大批国内外投资商“排队进园区”的盛况。

    25年来,通过对新加坡经验持续不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园区成功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美天鹅”的发展跨越。

    而“园区经验”也从苏州走向四面八方,在中国大地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随着苏宿工业园区、天津中新生态城、南京生态科技园、广州知识城等一个个以园区为模板的项目先后投入建设,“园区经验”已成为唱响全国的“苏州好声音”。

    十年培育一个“慢”产业

    在纳微科技实验室,从显微镜下观看,连成一串串的球状颗粒遇到水后,瞬间四散开来,独立分布在玻璃片上,这些颗粒便是纳米微球。

    纳微科技董事长、“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才”专家江必旺带领团队研发出的这种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硅胶色谱填料的空白,与国际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相比成本大幅降低。

    过去,一没有大学,二没有研究所,在一片洼地上建起来的苏州工业园区如何发展创新型经济、知识产权、吸引人才?

    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拿出10平方公里,先后引进29所中外知名高校落户,集聚科研院所40多家;同时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和配置创新资源,吸引了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研发机构近500家;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许文清告诉记者,为了像招商引资一样招才引智,2007年园区在国内较早地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目前,园区累计评选科技领军人才近1500名。2010年又正式启动实施了“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实施9年来,累计评选并表彰各类人才近4000名。

    从全球各地汇集而来的大学教授、研究员、企业高管意气风发,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以及势不可挡的冲劲,成为了园区创新发展的强大“推进剂”。

    根据统计,在领军人才企业项目中,属于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占比达82%,多聚焦热点产业领域和产业链空白领域。以信达生物、基石药业、旭创科技、思必驰等领军人才项目为龙头,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集聚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企业2000余家,形成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格局,带动三大新兴产业产值每年保持30%左右速度增长。

    2016年,全球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在园区开工启动,引发了整个科学界的关注。而在此十年前,园区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并且提出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纳米产业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但出成果也更慢。苏州工业园区的决策者认为,一个区域选择什么样产业的布局,应该要考虑到5-10年后的产业发展趋势。

    十年培育一个“慢”产业,出不了政绩,赚不了快钱,但园区愿意等。前瞻性的眼光加上“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成就了园区纳米产业的集聚发展。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更多在某个细分市场领域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隐形冠军’。”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认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发展核心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新一轮科技革命抓住了才是机遇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后存活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最快的。”

    园区因解放思想而诞生,伴解放思想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园区也逐渐遭遇成长的烦恼:已有的政策功能、体制优势不再突出,以外资为主体、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与25年前呱呱坠地时的“一张白纸”相比,在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也在阻碍发展方式的变革。

    “我们过去一直讲要转变发展方式。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喊出了口号,做了一部分工作,可能我们大家从脑子里到内心深处都还存在着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吴庆文就像驾驶着一辆高速行驶且又惯性巨大的巴士车,每每想要纠偏方向,都要使出数倍的力气。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园区迫切需要突破既有制约瓶颈、解决长期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赢得新的发展优势。出路在哪里?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园区已经到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阶段,在土地空间约束偏紧、产业自主性偏弱、新兴产业成长偏慢等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园区必须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为抓手,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这是我们把握战略主动、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吴庆文表示,园区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依靠科技。

    记者梳理发现,在2018年,园区已找准改革“靶点”,开始为新一轮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我们尤其注重发挥高端科研院所‘强磁场’作用。”许文清说,经过多年努力,园区已经形成了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的生动局面,但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我们还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

    目前,园区聚焦前沿科学领域,已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团队落户发展。领军企业共申报各类专利13308件;共承担上级各类科技项目1352项,累计获得上级经费约9.5亿元。

    2018年6月,园区设立30亿元“独角兽企业专项投资基金”,提出分批次、梯队对辖区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扶持,在人才引进、企业发展用地等方面设立专门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新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要在‘守’与‘变’中谋划战略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稳’与‘变’中布局我们的创新,在‘聚’与‘散’中来实现动力转换。”吴庆文说,园区要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园区要汇聚创新资源,以提升科技创新“浓度”来提升经济发展“密度”和产业规模“吨位”;另一方面要有序撤出低端产业,培育内生动力,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导力,最终让新兴产业成为园区发展贡献的主体。

    剑指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当前,园区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经过25年的拼搏发展,园区整体建设取得较大成绩,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吴庆文认为:“成绩是老一辈的。”他多次在园区各类工作会议上,用一组组对比数据告诉各级干部,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当前,园区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转型关键时期,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时刻”。

    无论是“行稳致远”还是“蓄势期远”,吴庆文认为都离不开创新,“我们未来几年的目标、重点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要给自己设一些目标和指标”。

    记者翻开《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发现,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这份计划的最大看点,重点瞄准第四代园区,聚焦高附加值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目前园区拥有高企1046家,而未来3年将再新增1000家,达到2000家;2018年园区三大新兴产业产值为1700亿元,2021年将达到2800亿元……

    多项重点指标将实现3年翻番,这样的信心源于他们手握一把通往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金钥匙”——创新。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园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战略举措,是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内在要求,也是园区必须打好的战略主动仗。”吴庆文说,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来推进。

    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部长林小明介绍说,围绕这一目标,园区要全力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狠抓企业培育,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水平;突出开放创新,提升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

    同时,他表示,2019年要突出主攻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科技攻坚行动:一是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攻坚行动,将高企培育作为2019年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二是开展科技项目引进育成攻坚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引进龙头旗舰型项目、短板补链型项目、突破引领型项目,实现精准科技招商;三是开展知识产权攻坚行动。整合政策资源、鼓励知识产权创造,提升企业专利创造能力,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四是开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挖掘培育潜力企业,增强研发机构申报后备力量;五是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攻坚行动。加快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建设,积极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在历史机遇来临之际,能够快速反应,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或许是园区能够率先发展的真谛,也是园区得以保持领先的法宝。

    近年来,园区先后赴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方面先进做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园区该怎么做?

    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许文清告诉记者,2019年园区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在更高水平构筑新兴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先导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加强对重大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自主可控技术的攻坚突破,提升知识产权的自主率、自有率、自控率。二是用更大力度推进企业创新。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布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发展。加大研发后补助支持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三是以更实举措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心)建设,引进更多高校院所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能力中心,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基础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建设、提升。

    吴庆文表示,园区没有自我满足的资本,没丝毫懈怠的可能,必须强化担当、奋起直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努力走在高质量发展最前列。要凝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共识,强化求变求新的意识,以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锐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豪气,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勇气,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