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建创新创造“乐园” 湖南“放大招”
本报记者 俞慧友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车辆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成果,获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图为中低速磁浮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掠过”。

    2018年10月,科技部批复湖南建设创新型省份。12月,湖南省放出了获批创新型省份之后的首个“大招”——正式印发《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创新型省份建什么,怎么建?“官方答案”揭晓。

    根据实施方案,创新型省份建设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到2022年,全省主要指标全面达到创新型省份标准;到203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以上,部分关键技术领跑世界,部分重点产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

    “创新型省份建设,将与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童旭东表示,湖南将加大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重大科技攻关及应用。包括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聚焦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据悉,这也是一份与区域“和谐”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将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等区域创新示范区。以长株潭国家自创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泛长株潭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创新发展,打造东西部合作共赢、优势特色互补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方案也充分突出了创新型省份建设与“三大攻坚战”间的“亲密关系”:在发展金融经济上,完善科技金融机制,支持发行科技型金融债、债务融资工具和加强引导基金,引导各类资本积极投资科技型企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上,构筑“一江、一湖、四水、一绿心”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质控标准,强化绿色新型建材、绿色建筑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上,实现每个贫困县培育1个特色产业,每个县市区拥有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搭建特色产业电商平台,探索构建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

    创新型省份建设,离不开“融合”,特别是与国家级改革创新战略平台建设的深度融合。方案指出,将在创建长株潭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性试点示范创新平台上发力。通过打造“两山”“两带”特色创新高地,实现科技文化双轮驱动。通过培育高水平实验室——岳麓山国家实验室,加快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区域性科技创新工程。

    除这份最新出炉的“豪华版”实施方案外,湖南还已布局多项科技新政,如激发创新活力20条、芙蓉人才行动计划、长沙人才新政、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建设、企业研发奖补等。其中,最亮眼的是有关“激励全社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的政策。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核心指标。为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确保2020年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

    在企业研发奖补政策上,该省投入4亿元资金。通过事前备案、事后补助的方式,由省财政按企业上一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10%予以补助。此外,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积极争取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等因素,将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且考核优秀的企业、首次纳入奖补范围的企业等3类企业的年度奖补上限,提高到1000万元。

    而在另外的重要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上,湖南也在筹划出台相关奖补政策。据悉,《湖南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财政奖补实施办法》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台。

    根据数据显示,研发奖补政策实实在在的带来了该省研发经费投入上的大幅提升。湖南省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落实《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政策》,首次兑现了奖补资金3.71亿元,带动企业新增研发经费投入93亿元,引导比例达1∶24。由此,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预计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2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有望突破1.9%的目标。

    新政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据悉,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已超额完成了目标。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40%以上,一年净增数与近5年的增加数持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6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2539家,2098家享受7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惠面86.2%。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方面,科技投入产出率颇高。湖南省以全国第15名的研发投入强度,支撑了全国排名前5的科技奖励成果产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湖南省有27个项目(团队)获奖,比去年增加10项。其中,由湖南省主持完成的18项,占全国1/7,在全国排第4位。获奖项目(团队)分布于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能源电气、资源环保、新材料、人口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70%以上是产学研合作项目或企业主持项目,而其中多数项目,均获省科技计划支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