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0日 星期日
王焰新委员:加快生态环保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两会声音

    两会期间,谈到我国的生态环境类人才队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有些忧虑:“随着环保职能扩增、环保督查力度加大,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王焰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在政府、企业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相当一部分是转行或转业过来的,缺乏必要的环保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企业来说,研发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以环保监测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仪器研发与制造能力低下,环境检测“重器”基本依靠进口。

    王焰新看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类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学科跨度大,不少高校不愿意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尤其是核辐射安全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与土壤污染修复、大气雾霾防治、农村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监理、环境损害鉴定、环境司法等专业或领域方向的人才严重不足。”王焰新感叹,“为维持工作,往往存在‘赶鸭子上架’的现象。”

    他建议,应修订并实施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类人才队伍建设十年规划,在加大生态环境类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大力提升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还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制度,从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要提升对环保问题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也需要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类人才创新能力。王焰新说,可以引进、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在国家级人才计划遴选中单列指标予以重点引导、支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布局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学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产品研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