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0日 星期日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比肩国际一流
代表委员开出创新“药方”

    两会传真

    本报记者 龙跃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三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会期间,这些也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进军”一流湾区要看创新

    “创新是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要看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广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旗帜鲜明地说。

    李希认为,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引导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产学研的合作,协同构建高水平的专业转化系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另外,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突出抓好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高标准的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创新资源高效协同的开放共享,与港澳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李希说。

    国家发改委也在积极行动。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记者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正按照部署抓紧推进“1+N”规划体系、“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其中科技创新有多项重大举措。

    何立峰称,在创建国际科创中心方面,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河套地区,要加快规划建设;在横琴,珠海方面要密切配合澳门方面,加快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在广州、深圳到香港、澳门,要建设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走廊。

    实现科技创新“抱团”发展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借助香港基础科研和国际化优势,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水平;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到大湾区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朱叶玉如建议,组建学术联盟,实现湾区内城市科创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说:“香港企业的科学技术、发明专利,如果转移到大湾区进行商品生产,建议给予五年内削减若干公司利得税的优惠。”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黎世祺建议,国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和内地高校加大对澳门的支持,增加澳门学生保送内地读大学名额,并开放所有学科,统一保送生录取条件。”黎世祺说。

    “粤港澳三地可以共同探索,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机制,引导三地知识产权服务、金融、保险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模式创新,促进资本与创新成果的深度融合。”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主委李心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说:“建议支持深圳率先探索组建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机构,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好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科技日报北京3月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