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卡脖子”问题怎么解?政协委员这样说
本报记者 何星辉

两会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容易演变成危及企业甚至行业生存的“卡脖子”事件,怎么破?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开出了“药方”。

    新型举国体制下 重点攻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表示,要改变传统上砸钱不问结果的做法,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邓中翰说:“‘卡脖子’技术,单靠企业的力量,可能没有办法解决,必须从国家层面重视起来。应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来解决我国在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方面的问题。”

    邓中翰解释,新型举国体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举国体制,过去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由政府大包大揽,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市场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可以利用科技产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手段来引导市场,最终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从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在邓中翰看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至关重要,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获得连续性的收益,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能。“行政资源配置只能起引导作用,国家光砸钱不行,现在已经不是苹果掉下来砸在脑袋上就能出成果的时代了。”他说。

    邓中翰以自己的经历为例,20年前,他承担并启动实施的星光中国芯工程,正是在国家引导和社会资本支持下启动实施的。当初国家财政部的1000万元投资,在企业赴美上市后,获得了22倍收益。让邓中翰引以为豪的是,20年来,他和团队申请了3000多项国内外专利,将数亿枚芯片打入苹果、索尼、三星和戴尔等国际巨头的产品中,占据了该领域6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梳理技术清单 双拳出击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给出了“两步走”的解决方案。

    吴季认为,针对“卡脖子”问题,国家应该梳理出重点领域的技术清单,组织研究力量逐项攻克。

    “在这其中,要分两条腿走路,第一步,踏踏实实开展基础研究,不要太功利,争取用个20年、50年的时间,在基础研究上有原创性的突破。”吴季说,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获得人类重大原始性的创新成果,才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上作一些贡献。当然,基础研究必须遴选优秀团队,并得到国家稳定持续的投入。“第二步,就是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有组织地定向攻关,推动重大科技突破,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吴季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后,近50%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是利用大科学装置或科学卫星数据完成的。“期待中国更多领域更多核心技术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他补充道。

    (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