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奥赛没拿金牌,干嘛拿“禁奥令”说事

科技观察家

张盖伦

    前不久,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落幕,我国派出的参赛队无人拿到金牌,团队总分排名世界第6。于是有人痛心疾首,认为此乃“惨败”,并言之凿凿声称找出了原因——基础教育阶段禁止数学奥赛,全民奥数基础遭到动摇。然而,这一论断是将顶尖数学竞赛和普通数学教育混为一谈,只见情绪煽动,不见事实依据。

    先说拿到世界第6算不算“惨败”。在国人看来,似乎只要是数学竞赛,就必须拿金牌,这本身就是畸形的比赛观。其次,本次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中国派出的其实是上海队,而这6名学生,也并非上海所能派出的最强阵容。也有人说,这是用“市二队”对打人家的“准国家队”,团体总分拿到第6,并不丢脸。

    再说这成绩跟基础教育阶段的“禁奥令”有没有关系。“禁奥令”由来已久,至少从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从我国在该赛事近10年取得的成绩来看,波动也确实较大。第五届第1,第六届落到第13,第七届第3,第八届又滑到第12,但第九届又重回第3……至少从名次来看,并没有明显下滑趋势。顶尖高手过招,实力差异并不算大,有时一个小小错误就能葬送大好局面,名次变化实在正常。

    那么,“禁奥令”是否动摇了人才选拔的基础?并非如此。大多数人都不适合搞竞赛,全民奥数本来就是个“奇观”,对竞赛并无热爱对数学并无激情的人参与“陪跑”,才是对自己生命的消耗。可以说,最后站到数学竞赛金字塔顶端,能够代表国家去参赛的,和因为奥数成绩与升学、保送脱钩就放弃竞赛的,根本不是同一批人。数学天才是稀缺的,不是学习奥数的人越多,能涌现的天才就越多。竞赛的本质是激发兴趣,它只是手段,绝非目的,本就应该去功利化。

    当然,世界冠军的诞生,需要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科学的训练机制和与国际接轨的训练理念。对我国近几年的奥赛成绩,也确实需要相关各方进行复盘,找到短板一一补齐。但张口就怪教育体制,就说政策不合理,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其实,能够代表中国参赛的队员,都对数学有过人的天赋和热爱。这些高中生们的学术生涯还很长。苛责和冷嘲热讽,毫无必要,也无意义。赛场之外,他们还有更广的天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