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黄鹂鸣翠柳

物种笔记

任崇喜

    立了春,几番倒春寒过后,气温慢慢上升,方见春风姗姗而来。吹着、吹着,树木干枯的枝条上,浅黄青绿、毛茸茸的新芽,渐渐开始探头探脑左顾右盼,开枝散叶的柳树,也披上淡绿的丝巾,一川烟柳,树影婆娑,一派春天的气象开始呈现。

    看到新柳,自然会想起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与翠柳,白鹭与青天,注定是绝佳的搭档。这一幅春日的画图,有声有色,景象分明。

    黄鹂是鸟纲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鸟类的通称。通常,雄鸟黑黄相间或黑橙相间,杂有白色,雌鸟羽色不及雄鸟鲜艳。生活在我国的6种黄鹂中,黑枕黄鹂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常见。它几乎通体鲜黄,羽毛光滑艳丽,红红的长喙近乎与头部相等,黑色贯眼纹,一直延伸到枕部,一双大眼睛,黑里透红,镶嵌在黑色的条纹之内,眼睛周围,有淡红色圆圈,显得神采奕奕。

    在徐志摩的笔下,“黄鹂一掠颜色飞上了树/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黄鹂性情胆小,常躲在阔叶绿阴的树间觅食,又“像枝叶间一枚黄亮的惊叹号”。

    除了色泽,黄鹂最引人注意的是声音。黄鹂是大自然的“歌唱家”,据说有时能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甚至小孩的哭声。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南朝的戴墉最爱听莺鸣,春天常“携双柑斗酒”去“往听黄鹂声”。难怪,北京有“听鹂馆”,杭州有“柳浪闻莺”。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去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百草香心初罥蝶,千林嫩叶始藏莺。”在这些诗句中,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黄鹂的啼声,清丽而婉转,古人也因此常把少女的语音,称为“燕语莺音”,“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哑咤人家小女儿,半啼半歇隔花枝”“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自古而今,黄鹂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鸟,古时又名黄鸟、黄莺、鸧鹒。“仲春之月,桃李华,鸧鹒鸣”“春日迟迟,卉木萋萋。鸧鹒喈喈,采蘩祁祁”……暖洋洋的春光下,黄鹂在枝头欢快地鸣叫,姑娘们手提竹筐,采摘桑叶和白蒿,欣欣然,陶陶然,乐不思蜀。这繁荣春色之后,是万物雀跃、蓬勃的气息。

    “春日载阳,有鸣鸧鹒。”黄鹂始鸣的仲春之月,是男女婚嫁的重要时令。羽色艳丽的黄鹂,雌雄双宿双飞,展翅飞翔时光彩熠熠,如举行婚礼身着盛装的新婚夫妇,“喈喈”和鸣之声清脆悦耳,是婚姻和谐美满的象征。《诗经》以“鸧鹒于飞”比喻“之子于归”。后世的《黄鹂鸣春图》,画面上也多为雌雄黄鹂站在树上和鸣。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诗篇里,黄莺还象征朋友之道。

    秦汉以后,描写黄鹂的诗句数不胜数,无数骚人墨客,将其比作能歌善舞的精灵,每每不乏溢美之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样的吉祥鸟,自然入画。以黄鹂为主纹饰的吉祥图,有《黄鹂翠柳图》《莺啼燕舞图》《飞黄腾达图》等。宋代花鸟画《桑枝黄鸟》,是一幅精致的典型北宋画院作品,匠心独运,师法自然又再现自然。桑树枝头上,叶面黄绿,一只体态姣好的黄鹂,羽毛嫩黄、灰黑相间,怡然自得地站着,正引颈品尝着一串甜熟的桑葚。画中用色鲜明,人赞“仿佛一首彩色的交响配乐,富于变化而又不失和谐”。

    “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黄鹂“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总是和春连在一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满目葱茏的柳色里,黄莺圆润嘹亮的鸣声,低昂有致,富有韵律,悦耳动听,歌唱着春天的愉悦。声声莺啭中,一个浓浓春意的世界,转眼就在我们面前立体起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