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东宝生物:续写生物胶原“老字号”的辉煌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李宝乐

    创业故事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宝生物)的生产车间,看到一条条现代化的生产线飞速运转。明胶,这种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保健、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产品从生产线上不断喷出。很难想象,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在以前的东宝生物,是靠纯手工生产的。

    以明代北京木工用皮胶和骨制品为发端,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朝阳化工厂制胶车间,再到整体搬迁后成立的包头市东河区白明胶厂,最终成为内蒙古第一家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东宝生物的工匠精神和创业精神可谓实至名归。

    重启,手工作业铸就辉煌

    回首过去,作为初期创业者的公司原总工程师萧亦十分感慨:“当时的制胶车间聚集了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专门通过手工制作木工用的皮胶和骨制品。1959年,60多人从北京来到包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起了当时的东河区白明胶厂。”

    创业之初条件的艰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时,从厂区建设到项目投产完全是手工作业,骨头靠人工用锤子砸碎,之后用土锅土灶熬制成胶。厂子里没有工棚,有的工人干脆睡在池子里。

    1962年,东河区白明胶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包头市精胶厂,当时的产品有照相明胶、医药食用明胶、磷酸氢钙和骨油,主要应用于照相、医药、食品等方面。经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改造升级,包头市精胶厂产品逐步有了名气。1985年“金鹿牌”照相明胶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照相明胶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1995年企业的惰胶、表面胶、低钙胶、分散胶、改性明胶等6个品种的感光胶通过了国家级验收鉴定,其后批量生产,供中国乐凯胶片公司使用,彼时,这个明胶厂就在感光材料国产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深耕,在新起点上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下,包头市精胶厂终因多种因素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同时,民营经济却蓬勃兴起,成为国内经济一股向上的新力量。

    当时,发展势头正旺的东宝集团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包头市精胶厂成为公司的合作目标,东宝生物成立,新一代创业者也开始崭露头角。

    公司成立后,管理层从采购原料、健全组织、恢复信心、妥善安置职工入手,充分利用原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管理和技术经验,开始了艰难的重组建设工作,直到1997年,公司才产出了第一批新的明胶。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企业依托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施了股权多元化和技术开发横向联合两大战略。从1998年开始,企业吸引国内感光龙头企业中国乐凯胶片公司、行业高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等机构加入公司,成为股东,与公司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技术创新能力得以增强,企业实力也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到2002年,东宝生物明胶的生产规模已由接收时的不足500吨提升到年产明胶1000吨,在国内明胶行业的市场站稳了脚跟。

    创新,向大健康产业挺进

    2016年,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让社会资源向健康领域倾斜,从“重医疗”向“重健康”转变。在国家政策的极力推动与需求刺激的双重作用下,未来大健康产业将呈现“井喷”式发展,东宝生物又一次站在了市场前沿。

    2011年11月,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和中科院理化所共同组建成立了行业内首家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中科院理化所-东宝生物胶原蛋白与明胶生物工程应用研发中心”,不断推进技术进步,研发了新工艺明胶,大大提高了明胶品质,主营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行业内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保持优势。

    2017年,东宝生物成为自治区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逐渐将明胶从一种药品、食品辅料升级为保健、医药、生物材料,并依托双创基地吸引国内外研究胶原领域的专家、团队到基地进行研究及成果转化,累计授权专利17项。

    东宝生物技术总监钟伟告诉记者:“特别是医用胶原水解物(代血浆明胶)制备项目的落地,实验样品已提交下游客户做测试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目前,东宝生物已成为注册资本4.6亿元、总资产超11亿元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契机,加大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的胶原蛋白活性肽、改善废用性骨质疏松胶原蛋白、明胶静电纺丝生物药械材料、医用胶原水解物(代血浆明胶)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将我们的百年创业之路继续走好、走实。”钟伟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