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中国飞弹这样刺破苍穹
——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原所长张振家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见证

本报记者 付毅飞

    45岁时那次成功的喜悦,让张振家在30多年后的今天仍难以忘怀。

    1984年9月4日,鹰击一号导弹随着口令腾空跃起,冲压发动机喷出两股金色的火焰,推动导弹如梭似箭地掠海飞行。

    身为该发动机动力系统负责人,张振家从设计图纸到协调试验现场付出了无数心血。那一刻他彻底释放了自己,在沸腾的人群中跳跃、挥臂、呼喊……

    “鹰击一号”各项飞行试验的顺利完成,使我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掌握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是我国导弹动力装置的“故乡”。继冲压发动机后,该所先后发展出我国首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弹用涡喷发动机、弹用涡扇发动机……曾担任所长及多个型号技术负责人的张振家,见证了中国飞航动力的发展创新。

    从面临“下马”绝境到获得业内好评

    1986年,31所率全国之先,启动了小型弹用涡喷发动机研究。在长达十多年的过程中,研制团队几乎遭遇了能想象到的所有困难。

    上世纪90年代末,在经历数次失败后,该发动机在即将进行飞行试验的关键时刻,再次在地面试验中“断轴”。质疑和谴责纷纷涌来,“不如使用进口发动机”的声音也一度响起,型号陷入即将“下马”的绝境。时任所长的张振家扛住压力,一面稳定队伍连夜组织清查故障原因,一面向上级单位承担责任。年近六旬的他和研制人员一起日夜连轴转,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频频往返于车间、研究室和试验台。这样坚持了18天,故障得以解决。

    在主持研制攻关的同时,他对所里的研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当时,31所只是以设计试验为主,生产能力十分薄弱,即使是日常研制生产需求,也只能勉强支撑。而国外知名公司无不把设计、试验、生产紧密联合在一起。张振家与上级沟通后,确认了特色小体制管理发展思路,按照“厂所合一”体制,一方面保证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按照生产厂的管理模式运转。设计与生产深度结合,不仅有利于迅速提升工艺水平,同时能加快研制周期、节省经费。

    随着任务激增,为了解决发动机批量生产问题,张振家把目光投向了市场,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环境。31所积极发展外协合作供方,完成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原材料和元器件等中间环节的生产,积累了庞大的外协伙伴集群。并与外协厂共同成长,一起试制产品、一起摸爬滚打建生产线,成功培育了中间市场。

    涡喷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并实现批量生产,不仅获得了业内好评,也让31所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从风雪中推飞机到登上最高领奖台

    有了涡喷发动机的探索经验,31所将目标瞄向了难度更大的小型涡扇发动机。作为我国首型巡航导弹动力装置,其研制成败关乎国防装备发展。

    北京丰台区云岗森林公园里,摆放着一架“轰-5”飞机。张振家和团队对它有着特别的感情。

    在涡扇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为了验证真实飞行条件下进气道、发动机的匹配性能,研制团队买下了这架旧飞机,在哈尔滨最冷的季节里,完成了数百小时的机载带飞试验。为防止飞机部件被冻坏,晚上需要将它存放在机库里。没有牵引车,30多人踩着积雪、迎着寒风,推动飞机艰难前行的情景,每天都会出现。艰苦的条件和大家高涨的热情,至今让张振家记忆犹新。

    一路披荆斩棘,研制团队成功解决了众多难题。其中最棘手的抗畸变问题成为关键创新点,助力该型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张振家觉得自己很幸运。“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发动机,一生的爱好也是发动机,陪伴着发动机失败、成功、获奖。”他欣慰地说。

    以冲压发动机起家的31所,如今不仅具备成熟的亚燃冲压发动机快速研发能力,而且在国内率先开展高马赫数工作的空天吸气式推进技术研究,引领和带动了国内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创立和发展,也使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他们在强军报国之路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鹰击八号导弹开启固体火箭发动机系列化研制征程,到肩负海防使命的“强国弹”装上国产涡喷发动机,再到涡扇发动机跟随巡航导弹方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我国飞航动力发展跨过了一座座里程碑。

    凭借冲压、火箭、涡轮等多型动力技术优势,31所已在国内率先开展组合动力技术的探索研究,力争使我国在空天动力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飞航动力事业奏响新的乐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