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特刊·智造生活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房子大了,日子美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等

见 证

本报记者 矫 阳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房子才算有个家。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个“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成都市民刘建雄从部队转业回到成都发动机公司。“我从筒子楼住进电梯公寓。”回忆40年住房史,成都发动机公司老职工刘建雄发出这样的感慨。

    “那时候我住在筒子楼,走廊特别长,房间一间间挨着,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刘建雄回忆,住在筒子楼里,他中午一回家,首先闻到的是满楼道的饭菜香味,还会经常听到邻居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哟,这几天你家改善伙食啊,真香啊!”“赶紧赶紧,一会儿到我屋里来,喝一杯!”“好!放下包就过去!”谈起这些,刘建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但住在筒子楼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那时候,一家三口住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很是拥挤。而且因为楼里住的人多,楼道缺乏管理,经常堆满了杂物,出门一不小心就得绊个跟头。”刘建雄回忆说,厨房到处都是油烟熏过的污垢,怎么擦也擦不出来。“最难受的是用厕所,管道经常堵塞,整个楼里都臭气熏天。”

    那时,楼里没有洗浴设施,洗澡是在工厂的公共澡堂,刘建雄所在的工厂是军工企业,在那个年代里,设施保障算一流,一周可以洗两次。

    上世纪90年代,单位房改,开始集资盖房,刘建雄买上了新的楼房。“五层砖混房,三层,九十多平方米,简单装修一下,铺上地砖,住进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房子,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家。”回忆起人生第一次住的独立单元房,刘建雄仍十分幸福。

    客厅和餐厅都分开了,看电视休闲时在客厅,吃饭时在餐厅,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空间,房屋的布局和功能更加合理和完善了。

    与此同时,家用电器也多了起来,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一应俱全。

    进入2008年,借成都市开始拆迁改造,刘建雄又改善了家里的居住条件,他卖掉了旧房子,贷款买了一套155平方米的四室两厅。新房子有电梯有物业,小区里有水有树有草,环境特别好,而且封闭式小区安全也有了保障。

    “可能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套房子了,一定要装修的舒服一些。”刘建雄特意请了装修公司,精心设计。在这里,他的孩子完成了高中学业,考上了大学,2016年结婚后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刘建雄的住房史是中国城市居民住房变迁的缩影。40年来,城市住房从筒子楼到现在各类住宅,人们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漂亮,住得更加舒心。现在,市民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大,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实现了从面积到质量的华丽转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