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特刊·智造生活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从拥挤缓慢到日行千里
——40年中国交通车轮滚滚

图①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大街,自行车和电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图②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
图③ 上世纪80年代的公路养护作业
图④ 曾经风光无限的“江汉”客轮,早已退出客运,变为纯粹的观光游轮。
图⑤ 如今,绿皮火车在干线上已很少见。
图⑥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图⑦ “复兴号”动车组奔驰在原野上

本报记者 矫 阳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等到满山红叶时》的电影曾经风靡全国,影片借发生在长江“江汉”客轮上的爱情故事,把客轮这种主要客运方式,以一种浪漫的画卷形式,呈现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面前。

     “那是江汉客轮运输最火的时代。”曾经的长江航运管理总局老职工胡彤华回忆,当时陆空基础设施很差,只有长江水运相对经济安全。从武汉到南京,水路992.5公里,客轮时速20公里,需要62小时才能到达。

     站在那个时间点,任何预言家恐怕都无法想到,40年后,亿万中国人真会如一千多年前李白狂想的“千里江陵一日还”。

     2018年,从武汉到南京,不再沿江走水路。高铁线路共计543公里,最快2小时30分到达,当天往返再也不是事儿。

     曾经风光无限的江汉客轮,也早已退出客运,变为纯粹的观光游轮。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疏到密

    1978年,世界上已有近50个国家有了高速公路,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还没有起步。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疏到密,2017年达到13.6万公里。

    1978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只有89万公里,高等级路、沥青路和大江大河上的桥都很少,公路标准低、质量差。当时,世界上已有近50个国家有了高速公路,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还没有起步。“干线公路虽然有些铺上了渣油路面,但因标准低,平均行车时速只有30公里。”原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回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时出行的真实写照。

    1978年,钱耕从天津考进北京大学。“每次往返要走北京到塘沽的公路,全程172公里,乘公共汽车,平均行车时速只有30多公里,要穿过16个村镇,7处与铁路、21处与公路、100多处与农村道路平面交叉。加上汽车、马车、自行车、拖拉机都在一条路上行驶,相互干扰,单程需要六七个小时。”钱耕说。

    “那时候修路谈不上什么技术。北京到塘沽的公路虽然经过多次改建,不少路段宽度已达10米以上,但一年仍要发生交通事故1300多起,死伤1100多人。”王展意回忆。

    为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原交通部大胆改革,向国务院提出采取征收车辆购置附加费等3项政策措施的建议。1985年5月1日,国务院发布《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办法》并开始实行。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自此腾飞。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40年,中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疏到密,2017年达到13.6万公里,被命名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组成,简称为“71118”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系统。

    铁路:从运力不足到为世界高铁运营树标杆

    蒸汽时代,列车时速只有50公里,从上海到兰州,火车要开三天两夜。如今我国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为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树起了新标杆。

    1978年8月下旬,上海铁路局职工郑祥文和同事去兰州出差,乘坐上海到兰州的火车。

    “108座的车厢竟然装了250多人。”郑祥文说,各种气味、嘈杂声和满地的果皮瓜子皮充斥车厢。

    那时尚属蒸汽时代, 列车时速只有50公里,从上海到兰州,距离约两千公里,列车开了三天两夜。

    20世纪90年代,沿海经济开始腾飞,大批内地省份民众前往东南沿海打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流动。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全国铁路客运量在1983年首次突破10亿人次,但在20年后的2003年,这个数字仍然在10亿人次上下浮动。“不是民众不愿意乘火车出行,而是没有运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说。

    大规模的客流出行,唯有铁路。然此时铁路在改革开放后投资不足的弊端充分显现,春运买票逐渐成为全国性难题。

    据相关统计,1983年至2003年中国GDP增长了22倍,但铁路营运里程20年仅增长了33%。

    丁长发认为,那个时期铁路建设一方面是受制于资金、物资和技术的短缺,另一方面也缺乏相应灵活的机制,修建的动力不足,思想不够解放,没有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

    2004年,国务院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整个铁路行业为之振奋,并走向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底的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突破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我国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为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树起了新标杆。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民航:从普通人坐不起到旅客吞吐量世界第二

    1978年以前,中国民航全行业旅客运输量世界综合排名位居第37位。截至2017年底,我国机队规模已经达到3261架,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近700万公里,民航服务覆盖了全国88.5%的地级市和76.5%的县。

    “在手机上订了机票,付款,下载电子二维码登机牌,到机场就可以直接登机了。”如今乘机出行的简便快捷,让70多岁的吉林延吉机场老员工鲁延峰感到既吃惊又欣慰,当年机场刚通航的时候,乘飞机还要开介绍信,买票后要手写座位号。

    1978年以前,中国民航全行业旅客运输量230万人,国内航线仅150条,世界综合排名仅为第37位,旅客运输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仅为1.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民航率先脱离军队,开启了企业化改革。

    1985年7月,19岁的程凤萍成为中国民航局广州管理局湖南省局的第一批乘务员。“当时的机型都是小机型,如安-24机型,只有48个座位。”程凤萍回忆说,当年能坐上飞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有资格坐飞机的人很少。“只有处级以上的干部,凭单位提供的介绍信才能购买机票。”

    1993年起,国家取消了购买机票必须持介绍信的规定,普通市民只需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便可购买机票。

    “不用介绍信了,但票价很贵,大约是普通人月工资的3倍。”程凤萍说,乘飞机还不是普通人能消费起的。

    随着航线航班增多,手工售票逐渐跟不上民航市场的快速发展。2000年3月28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推出国内首张“B2C”模式电子客票,至2006年,电子客票行程单作为统一报销凭证正式启用。自此,乘飞机出行变为如今这样的流程:在互联网订购机票,到机场直接拿有效身份证件换取登机牌,再办理乘机手续即可。如有报销需求,才需要纸质版电子客票行程单,而且凭二维码登机牌直接乘机、人脸识别登机已成为现实,全流程“无纸化”极大方便了旅客出行。

    “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由从属补充地位,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原交通部副部长胡希捷说。

    截至2017年底,我国机队规模已经达到3261架,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近700万公里,民航服务覆盖了全国88.5%的地级市和76.5%的县,并与国际上167个城市保持通航。2017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579万人次,位列世界第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