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特刊·擘画蓝图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承上启下 绘出国家创新体系底色
薛 澜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点评

    “这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10年,期间的改革措施推进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今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5年到2005年,这一时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当时科技政策的主要脉络。

    1995年开始,中央把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基本国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开启了新一轮国家科技创新改革的征程。

    在改革实践的关键转折点,科技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1997年,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理论被介绍到国内,得到了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与此同时,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理论成为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参考框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知识创新报告就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据分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并指出要从系统全局角度考虑改革的布局。同时,在院所转制改革方面,应用型研究机构被给予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指出其使命就是要通过科技应用创造市场价值,需要和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自此,以国家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启动。

    国家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很多与具体行业发展相关的国务院部委,消减了将近一半的国务院机关人员,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中8次党政机构改革中比较重大的一次。正是在这样的宏观改革背景下,国家开始推进院所体制改革,对原来依托行业部委的242个应用型科研院所进行试点改制,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最后,有1000多个应用型研究院所转制成为独立的企业或并入企业。此举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改变了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包括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并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各级地方政府也创造各种优惠条件,鼓励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同时,国家也开始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提升重点高等院校教学科研能力。

    进入21世纪,反思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我们意识到,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临的国际科技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组织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对自主创新的激励摆在头等位置。

    可以说,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之后,综合整体地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这也给国家创新体系一个全面系统运行的机会。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之后,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来具体落实《纲要》提出的一系列科研计划和措施。

    综上所述,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10年。相关政策措施的重点开始从以改革为主到改革与建设并行;涉及的创新主体也从科研院所转为企业及高校。这10年的改革大大推进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今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