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特刊·擘画蓝图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勇涉改革“深水区”
——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下)
2018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刘 垠

    “改革开放至今,虽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推动了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改革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宝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改革一直在路上。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从“自主创新”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直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伴随改革开放,科技体制改革一马当先、持续发力,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

    引领未来,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岁月的车轮一往无前,但总有些时刻注定会成为永恒。比如,一份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蓝图影响至今。

    2006年2月,中央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意志。

    与此同时,《纲要》确定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纲要》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陈宝明说,《纲要》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我国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多年后回顾,《纲要》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依然为人称道,为此后的3个五年科技规划提供了基本框架。对于未来15年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自《纲要》颁布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助推落地。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同时,我国启动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和战略,强化了激励自主创新战略的措施,为《纲要》的落地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协同作用,“两个轮子”要一起转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不过,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地点不在中南海,而是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如果说此前的改革,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解决了一些浮出水面的问题。如今,改革面对的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必须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被扎实推进,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理顺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年,一场破坚冰、动真格的科技体制改革大戏拉开帷幕,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成型。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出台,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

    按照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要求,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从八大方面30个领域着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围绕10个方面提出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直指科技体制改革难点,这一方案也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

    2016年5月,新时期推进创新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发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即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同步发力,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六个转变就是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战略纲要》也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同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召开,科技创新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深刻变革。

    加速破冰,逐步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随着各项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不断细化落实,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被逐步破除。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进行强调,提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实则是由人才驱动发展,而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一直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处。2018年2月,《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业界评论称,被誉为创新驱动发展原动力的基础研究迎来黄金发展期。

    同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将被依法依规终身追究,在项目评审、院士增选、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将科研诚信审核作为必经程序。

    紧接着到了7月,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被公之于众,要求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此后,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再次强调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 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

    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进程被加速推进,意在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