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花生专家万书波: 向下一个高产纪录进发
万书波在花生试验田王祥峰摄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人物档案

    万书波,山东省栖霞市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多年来,他主要从事花生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花生高产与品质栽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60岁的山东农民孟祥伟种了30年花生,他从前一直坚信“一穴两粒播种才能保证出苗率,这是实现高产的唯一途径”。但最近几年,他的观念变了。

    在4亩普通高产田上,孟祥伟第一次选择每穴只播一粒种子,将双粒播种穴距由16厘米改为单粒精播穴距10厘米,结果出人意料——亩产竟高达752.6公斤,创造了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的新纪录。在随后的2015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的春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田进行了1亩实打验收,亩产达782.6公斤,再次打破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纪录。

    对新纪录的创造者——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及其团队来说,这样的纪录并不陌生。除了不断传来的新纪录,最近万书波还迎来了一个喜讯:他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在其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万书波带队研发、推广了93项农业部主推技术、7项山东省主推技术、24项行业标准、47项地方标准,将科研成果播种在祖国大地。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是我的初心。”万书波说。

    以单粒精播代替双粒穴播

    按照传统种植方法,花生每穴双粒种植,较单粒种植可有效防止缺苗断垄情况的发生。但万书波不这么想,经过调研他发现一穴双粒不仅用种量大、成本高,而且在高密度条件下群体和个体矛盾突出,同穴两株中必然有一株生长和结荚受到较大影响。“个体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群体质量下降,产量也就难以提高。”因此他认为,应以单粒精播代替双粒穴播。这一设想看似简单大胆,实则有其科学依据。

    花生单产不高一直是制约我国食用油脂产业发展和农民种植花生积极性的瓶颈问题。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花生平均亩产约为230公斤;花生种植强省山东的平均亩产也仅在285公斤上下。

    万书波认为,“科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万书波团队在单粒精播技术模式、增产机理、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创建了以单粒精播技术为关键核心、配套钙肥调控和“三防三促”技术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山东、新疆、湖南、吉林等多地进行试验示范,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每亩减少用种4000粒左右,亩用种量减少约20%,但产量增加超过8%。

    形成粮油均衡增产新模式

    山东是粮油生产、畜牧饲养大省,但自2000年以来,该省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855万亩,主要油料作物花生的种植面积减少了280万亩。作为农业科研人,万书波团队意识到:一方面本省玉米产量较大,导致出现供过于求、库存积压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花生等油料作物产量有限,山东每年需要进口或从外省调入数百万吨饲料用粮和榨油原料。

    “缺粮、缺油、缺饲料,同时施肥过量、农药超标、环境恶化让我们陷入了‘粮食怪圈’。”万书波说,“破解这个难题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连续8年,万书波带队走南闯北,在山东、河北等地的不同生态区开展“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大面积试验示范。他们通过压缩玉米株行距挤出宽带间作花生,同时在种植模式、品种筛选、农机配套等方面探索新技术,最终探索出在机械化种植条件下的粮油均衡增产技术新模式。

    这是一种什么模式?原来,万书波是对栽培模式进行了调整。“高肥力地块适宜选玉米与花生为3比6的种植模式,中肥力地块适宜选3比4模式;每亩密度玉米为4000株、花生为7000穴至9000穴……”万书波说。

    略显晦涩的术语中,蕴含着农业科研的特殊之处。那就是每次高产背后,既需要高产的种子和特殊的种植技巧,也需要配套的化肥、农药的革新等。

    技术好不好,农民说了算,再高精尖的技术,最终还要看它在田间地头的表现。

    经过8年试验,万书波及其团队创建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已近成熟,在保证玉米稳产的同时可实现每亩增产花生130公斤以上,此外相关的农机农艺也已准备就绪,具备了大面积推广条件。可以说,“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已被推上了“风口”,进入了快速推广期。

    撕掉花生的低产标签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花生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在传统观念中花生是低产作物,但万书波偏不信这个邪。

    “连作障碍是导致花生低产的原因之一。”万书波说,严重时花生连作3年可减产30%,攻克连作障碍对提高花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10年的定位试验,他首次证明化感物质是造成花生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揭示了其对植株生长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化感作用;他还证明了根际微生物种群失衡、根系化感物质自毒、磷钾硼营养元素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造成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创建出以“冬闲换茬、翻转深耕、施用专用肥”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452.6公斤,较对照组增产17.4%。

    覆膜花生中期易徒长,后期易早衰,产量稳定性差。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发现了土壤、肥料、根瘤菌三种氮源对产量的贡献,探明了氮磷钾钙和控释肥对衰老与产量的调控机理,提出了延长叶面积峰值持续期和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积累是实现花生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确定了高产精量施肥技术指标。

    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以“减氮增磷、增施钙肥、适期早控”为核心的覆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698.7公斤,2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556.5公斤,2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08.5公斤,实现大面积亩产过千斤的突破。

    “很多科技人员下基层不够,整天待在实验室,一年才去基地三四次,更有甚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成熟。这对‘实践出真知’的农业科学来说,是要不得的。”谈到科研作风,万书波有自己的坚守和信条:做学问先做人,必须德才兼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