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绿色发展,战旗村变“短板”为“优势”
刘 维 本报记者 盛 利
科技提升战旗村杏鲍菇产业盛利摄

乡村振兴

    12月初,四川盆地气温逐渐下降,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的满江红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检查车间里新一批郫县豆瓣的发酵情况:通过改良传统郫县豆瓣的翻、晒、露制作工艺,利用当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条件,这家企业已开发出30多种以豆瓣酱为原料的复合型调料,从年产值不到1000万,发展到如今产值超亿元。

    多年来,战旗村主动放弃“散乱污”工业企业或乡村作坊,结合特色自然资源条件,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乡村发展道路,在2017年实现1704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绿色经济发展答卷。

    “战旗村紧邻柏条河,是成都市的二级水源地之一,承担着成都市80%市民日常用水的责任。2008年起,全国名村我们都去看了,搞大型村办企业的,做制药、房地产、工业加工等产业的很多,但都不适合我们战旗村。”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说,随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战旗村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但受不可轻易改变的自然环境、土地面积有限等因素制约,战旗村无法像东部、中部地区一样走大规模工业化道路。“这个发展道路上的‘短板’换个角度看也正是战旗村的‘优势’。”他说,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挖掘这片种植环境优良、污染极小的肥沃土地的生态潜力,积极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搞科技创新,深入挖掘农产品附加值。

    “其他地方我们也做过豆瓣酱,就是没有这里的味道醇正。”满江红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艳华说,同样的配比、同样的制作工艺,战旗村远胜于其他地方的优质水源、气候条件等独特自然资源,让满江红郫县豆瓣这个品牌得以树立,也坚定了企业依托科技传承郫县豆瓣的决心。

    2015年起战旗村先后关闭5家污染企业,完成二级饮用水水源区内企业搬迁工作,同期着手实施土壤有机肥转化和高标准农田整治1000亩,目的正是服务更多像满江红这样的农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我们正将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实现绿色种植、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德敏说。

    斜坡顶、薄封檐,白墙青砖、绿植苍翠,走进战旗村“乡村十八坊”观光区,石子路两侧一间间带浓郁川西建筑特色的手工作坊里人声鼎沸、游客如织。“这款布鞋怎么卖?”区内的唐昌布鞋坊里热闹非凡,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正笑吟吟地回答着游客们的问题,游客在这里可以参观从一张布到一双鞋的全过程。

    “我们请的是本地工匠,还原了豆瓣坊、酱油坊、豆腐乳作坊、布鞋作坊等旧时小手工作坊,都是集体出资、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占地80亩的‘乡村十八坊’到建成花费仅300多万。”战旗村支部委员易奉阳说,在“乡村十八坊”打造之前,村里很多小作坊做豆腐、做米花糖、做榨菜的……做的年数长,但因为环保不达标、市场有限,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

    2017年,战旗村的村域经济总产值近3亿元,村集体资产达4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50万元。“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现在是城里人羡慕农村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巴适,日子越来越安逸。”高德敏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