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沂蒙老区的三张“新面孔”

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邢仔文

    在“山东临工”的挖掘机车间,“机器人造机器”不是一句空话:130多台自主研发的智能运输车AGV来来回回准确地运送零部件;大型零件焊接,自动上下料、装夹、焊接;MCV智能装配线、FMS智能加工线昼夜运行,不知疲倦……

    脱胎于老国企的山东临工依靠创新驱动锻造出核心竞争力,晋升为“世界工程机械50强”,刷新了旧形象,也成了临沂市创新嬗变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节点上,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这个革命老区,有了诸多发现:1980年代初期的临沂是一座典型的农业市,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全国排名在150名之后;用了二三十年时间,临沂的排名提升到了全国45位,发展速度甚至一度超过深圳,可谓“奇迹”。

    这种“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他们将创新因素植入多个产业,使得老区有了“新面孔”。

    一粒创新药换来40亿

    套上脚套、头套,换上白大褂,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过后,科技日报记者进入鲁南制药新建的“二十五车间”——这是其临沂籍董事长张贵民的代表作。

    由高血脂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瑞舒伐他汀钙是国际公认最强效的调脂药物。历经十年,张贵民团队自主研发的“瑞舒伐他汀钙”项目(瑞旨)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按照制药业最高标准设计的无菌“二十五车间”里,瑞旨系列与欣康系列两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正在“人工+智能”的调教下,科技成果变现,换来40亿元产值。

    被称为“山东温州”的临沂市,向来商味十足,像鲁南制药这样的民企翘楚左右了临沂经济的走向。数据显示,去年,临沂有7家企业晋升“中国民企500强”,10家企业进入“中国民企制造业500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工业产值过万亿元的地级市。

    一枝柳条的“七十二变”

    一枝柔软的柳条被张志全握在手中,纵横交织,内外穿梭,不一会儿编成了畅销市场的精致小筐。但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并不满足,他放眼世界,邀请欧美设计师加盟,使得小筐有了更多“西式花样”,推动着临沂的柳编产品走进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价格也窜升了几倍。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使得这个传统的农业市变得“不传统”。

    手机遥控灌溉、全程无土栽培、智能控温大棚……在临沂市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一个个科技范儿十足的蔬果设施早已见怪不怪。管理员吴少强偏爱新技术是有理由的,“像我们这种种植模式,尤其是芹菜,每年能采收六次以上。每次比普通芹菜要多产出30%,价格也比普通芹菜高出三到五倍。”

    当国内各地还在陷入“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的讨论时,年轻的职业农民张志全、吴少强已经用实际行动作了回答。

    一块“会讲故事”的糖果

    一块糖市场价只有几毛钱,如果在糖果包装上印上客户的企业logo、地址、电话等信息,它的价格立即翻几倍。不过,在绿爱食品董事长郭建波看来,这只是三四年前的“初级玩法”,现在他们早已玩起“高难度”。

    通过“互联网+”,绿爱糖果向市场讲起了故事——借助移动互联网最新的H5技术,依托其支持图文、视频、游戏等多媒体的特点,将二维码印在定制糖包装上,生成企业或个人专属的移动端场景广告。客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进入到企业广告或个人界面,同时还能将其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

    “只要观念、标准、技术、管理四个方面有了变化,‘落后产业’就有可能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