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不单独购买技术而是与大学捆绑引入人才
温氏模式:转化不做一锤子买卖
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叶 青 通讯员 周 彧

    近日,知商金融母公司汇桔网与胡润百富联合发布《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报告》,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入选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排行榜TOP100,温氏董事长温志芬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企业竞争力的优势靠四个驱动力,其中一个是技术驱动。

    1990年的春天,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在读学生温志芬敲响计算中心办公室的门。“他诚恳地说,我的父亲想在鸡场引入计算机管理,请你们去具体谈谈。”时隔28年,当时正在值班、现任数学与信息学院院长刘财兴,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依然清晰记得这一幕。

    温志芬的父亲温北英是温氏创始人。双方从温志芬的这次敲门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合作至今。1992年,温氏提出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华农动物科学学院开展全面技术合作。如今,华农和温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捆绑式合作关系,实现了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有效结合,达到了科技人员、企业、大学“三方共赢”,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成果转化模式——“温氏模式”。

    开技术入股之先河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先潮,温北英在广东云浮的新兴县办了簕竹鸡场,初创时就实行股份制——7户8股。同村同时创办鸡场的还有两家温姓和一家古姓的人家,并称“三温一古”。

    “温老非常重视科技。80年代中期,他聘请华农的岑德光老师为技术顾问。他的儿子、现任温氏董事长温志芬高考时报考华农。顺利入学后,温志芬常常邀请华农老师到簕竹鸡场交流指导。”温氏宣传中心主任成国新说。

    从广州到新兴,如今2小时的车程,20多年前刘财兴一行却花了整整一天。在听完刘财兴一行科普的计算机知识后,温北英立刻拍板:马上做。

    “我们给鸡场配备了饲料配方系统,能快速根据饲养对象科学配置饲料,饲养效果佳且每包饲料的成本降低30元,这坚定了温氏全面使用电脑的决心。”刘财兴说。1991年,为温氏定制开发的管理系统第一版正式上线使用。

    有感于其时温氏的生产水平不高,刘财兴推荐华农动物科学学院(前身畜牧系)的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没想到,教授来后看了直摇头,说(规模)这么小,(路途)这么远,没得做。” 刘财兴回忆道,“温老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前瞻性眼光。听了教授的话后,他思考着如何引人才、引技术。”

    不久后温北英提出,将公司每年总利润的10%给华农动物科学学院进行相关科研及其成果转化。

    1992年10月,华农动物科学学院以10%技术入股与温氏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2002年设立了广东华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将原股份转到此新公司。26年来,双方的合作层次逐步提升,从“课题组+公司”的简单合作关系上升到“学校+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内容不断深化,从单纯的养鸡合作发展到畜禽养殖、生物疫苗、海洋产业、养殖环境治理、生物肥料等全产业链。

    制度创新实现共赢

    上世纪90年代,高校以技术入股加盟企业,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毫无制度经验可借鉴。

    华农科技处副处长刘长威坦言,这一合作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协调处理院系内部教师本职工作和待遇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制度创新。”

    华农率先设立了推广研究员和推广教授职称系列,创新技术入股收益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和经验上,2015年,华农组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委员会,由校长陈晓阳担任主任。先后制定实施《华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规定总收益的80%奖励成果完成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提出学校成果转化受益部分不低于50%用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成果完成人收益部分,预留不低于收益的30%作为科研再发展经费。2015年,华农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单位”。

    如何留住人才,也同时考验着温氏。温氏除了给予兼职科技人员福利补助、股权激励等,直接聘请华农教授担任公司高层干部,如陈峰和罗旭芳两位教授担任温氏副总裁,吴珍芳教授担任温氏养猪事业部副总裁兼温氏研究院院长。华农先后派出30多名专家长期在温氏开展工作,目前在岗的有17位。温氏每年提取销售额的7%作为科研经费,设立科研课题;对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也给予补助,最高可达40万元/项。

    温氏和华农约定,科技人员在温氏兼职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双方共享知识产权。“温氏对我们十分信任,我们也乐于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和技术研发中。”刘财兴说。

    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陈晓阳把双方的成果转化模式特点概括为“五个捆绑”:一是责任捆绑,实现风险共担;二是权力捆绑,实现校企共管;三是利益捆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科技捆绑,实现平台共建;五是人才捆绑,实现人才共用。

    “我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围绕畜牧禽业产业,构建人才、技术、成果的系统性合作。”刘长威认为,双方的合作一开始就以“大格局”聚焦科技创新,谋长远而不局限于一时,可持续而不纠结于一事,最终实现创新全链条的合作。既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成果产业化,也确保企业能够尽早、及时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双方不仅共承担科研课题,共建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温氏还每年出资5000多万,设立企业研究基金课题,真正建立“研究思路从产业中来,研究任务紧盯产业需求”的立项机制。如吴珍芳团队潜心研究种猪育种技术,开发和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形成了华农温氏猪配套系。该新配套系种猪已推广至全国22个省市应用,每年可创造产值超300亿元。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

    合作的力量无穷大。2003年,面对禽流感疫情,华农投入技术、温氏出资创立了大华农公司,研发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为广东乃至全国抗击禽流感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双方合作完成的体细胞克隆猪成功诞生,填补了广东在该领域的空白。温氏也从1992年产值3000万元的养鸡场发展成为以养猪、养鸡等为主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2017年产值达到556亿元。

    “温氏需要人才、技术、成果,但并不直接购买单一的技术成果,而是通过‘人的引进’实现了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增强了企业技术实力。”华农大资产公司副总经理蒋峻岳一语道出温氏茁壮成长的秘诀。

    成国新告诉记者:“与华农合作获益良多。不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还培养出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产生了不少科研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曾名噪一时的“三温一古”,如今只剩温氏屹立不倒。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