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多国科学家齐聚雁栖湖畔
为怀柔打造世界科学中心支招
本报记者 华 凌

    10月19日,北京怀柔雁栖湖畔,约20位世界一流科学家与大科学工程管理者齐聚第二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成立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为“打造百年科学城,建设世界知名科学中心”献计献策,分享经验。

    怀柔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去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建设的,是北京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将发挥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所长约尔·梅索特为中心的建立表示由衷祝贺。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项目,其关键词“综合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味不同技术可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通力合作、相互学习,包括如何管理、运营和治理中心,还须有着眼于未来的愿景和长远眼光。”梅索特强调。

    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执行主任安德鲁·泰勒说:“我为建设这样一个国家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的规模和伟大愿景感到振奋。这是一个长期工程,千万不要半途而废,一定要怀抱伟大的抱负一直进行下去。而且,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这样的工程,把技术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这非常重要。”在他看来,科学分为两种:一种叫应用科学,一种是所谓的纯科学,即等待着被应用的科学,而建设科学中心的目的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投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主任沃尔夫冈·马夸特建议,加强目前研究技术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整合性,以满足需求为主;科研设施的筹备设计要有足够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因为设施建立后,随着时间推移,科学问题本身、基础架构及运营环境会随之而变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马夸特强调,要以开放的科学精神运营基础设施,研究数据及成果应在全球科学界共享,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发现;尽可能减少设施使用的障碍,只要相关研究人员想用、愿意用,就可以用,最好有一个同行评估或者审批系统;整个基础设施应处于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使用的理念应以使用者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聚焦点,否则,这些技术虽然在发展,但可能不能满足科学家们的具体需求。因此,他认为,要有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或者定期开展科学评价的机制,最好能由国际的科学专家进行评估,确保这些设施既可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可在很长时间内发挥出最高水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