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操盘手”送来及时雨 科创企业不差钱
——苏州高新区破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视觉中国

    资本“直通车”的“苏州金融小镇”,已集聚类金融服务机构、基金投资机构440多家,集聚资本规模近800亿元,破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

实习生 何彩俪 本报记者 张 晔

    企业不创新是“等死”,创新可能是“找死”,创新的风险与收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如何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差钱”?

    近日,苏州高新区182家企业依靠全程跟踪服务的“政府管家”,获得1095万元的科技金融补贴资金。其中130家企业获批贴息866.91万元,50家获批科技保费136.55万元,2家天使投资机构获批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支持。

    而堪称资本“直通车”的“苏州金融小镇”,由苏州高新区与招商局集团共同打造,已集聚类金融服务机构、基金投资机构440多家,集聚资本规模近800亿元,破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

    这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模式,形成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三驾马车”,正渐渐地把问号拉直。

    “政府管家”全程跟踪服务

    2014年,留美博士刘杨做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卖掉美国的别墅,在事业高峰期携妻儿回国创业。他在苏州高新区正式创立苏州涟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率领团队专攻智能家庭安防设备和家庭大数据的研发。

    创业之初,同许多科技企业一样,刘杨的公司也遇到了融资难题。虽然卖别墅的钱支撑起了公司第一年的运营,但持续的投入让他难以为继。2016年,苏高新创投集团对刘杨的公司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决定投资200万,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建立了大量孵化器供给创业。”刘杨不忘用自己的经历打起了广告。

    目前,公司估值已经上亿,今年刚完成第二轮千万级融资,手握核心技术的刘杨信心满满,他离自己5年内做全球智能安防领域NO.1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在针对企业发展的服务上,几乎可以说是做到了‘保姆式’服务,很多时候企业还没有开口,我们的平台就已经搭建好,服务陆续送上门。”区科创局副局长顾君告诉记者。通过每年的“科技金融春风行动计划”走进板块、走近企业,辅导企业积极申请申报,最终使得众多企业获上级政府资金补贴,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

    此外,针对投资机构的政策也在不断升级完善中:100万至1500万的落户奖励、最高60万的个税奖励、租购办公用房补贴或优惠……为了鼓励私募投资基金落户,苏州高新区政府针对“苏州金融小镇”注册入驻机构制定了落户、人才、发展、房屋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该区先后获批全国首家“创业投资示范基地”、全国唯一“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地区”。

    金融小镇集聚资本800亿

    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套牌违章……如今,这些违法行为通通“歇菜”。

    去年,号称最严苛执法利器的“海燕”上线,一周抓拍到上万辆违章车。它的“火眼金睛”成了违法司机恶梦,道路交通秩序大为好转。

    这一智能系统的缔造者便是苏州科达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苏州科达顺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这种便捷的融资体验,靠的是苏高新创投集团全力打造的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

    除了积极宣传科技金融政策,把实惠带给企业以外,苏州高新区还在全省先行一步,以苏州高新区创投集团为核心、搭建科技金融平台、集聚科技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的科技金融生态基本形成。

    由苏州高新区联合招商局集团共同打造“苏州金融小镇”,堪称最有含金量的土壤——这个总规划面积仅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资本规模近800亿元。

    “苏州金融小镇”的建设旨在整合区域各类创新载体资源,全面对接上交所、深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太湖金谷”作为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国内首家委托服务机构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新三板特色的产业金融小镇、科技金融小镇和生态金融小镇,着力实践“两高两新”,服务高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作为金融小镇的“操盘手”,苏高新创投集团已形成基金投资、科技金融、创业扶持、上市服务、集聚区建设协同发展、一体互动的五大发展板块。集团旗下拥有成员企业60多家,累计投资项目200多个,已成功推动区内企业新三板挂牌8家,推动恒久光电、科达科技、莱克电气等一大批区内知名企业上市。

    “金融推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苏州融萃特种机器人公司成为“高新贷”首批“尝鲜者”,总经理陈宏炬说:“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高新贷”由高新区管委会出资1.5亿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合作银行按照1∶20的比例配套设立30亿元的授信池,对区级以上领军人才创办(参股)的企业、高新区大院大所孵化培育的企业及区内重点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够在不设收入、利润等财务门槛的前提下,提供最高500万元的专项贷款。据初步测算,这一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受益企业将超过1000家。

    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潮中,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草根”,因为“轻资重智”,往往被排除在传统信贷融资模式之外。如何让科技企业在创新过程“不差钱”,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

    近几年,苏州高新区走出了一条依靠“大院大所”广积科技资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创新投入路径。

    2017年6月,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落户高新区。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吴静带领的先进监管技术仪器团队,将自主研发的一款水污染预警溯源仪实现了产业化。该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成为了环保领域水环境监测的“利器”,未来将在全国推广水预警溯源网络。

    除了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还有超大孔臭氧活性炭技术、高浓度复杂成分工业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等多项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都将在研究院“技术评估—市场评估—独立运作或产业板块并购”的转化机制下逐步完成产业化目标。

    一年来,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已引进13支高水平技术团队,成立3个集成应用研究中心,孵化4家技术公司,并完成首期1亿元天使基金的募集。

    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已集聚100余家院地、校地合作载体,获批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近1200家。2017年,共新增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21家大院大所,今年已新引进17家大院大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催生了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公司,为推动苏州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