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那位和蔼的“80后老太”走了
——追记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马瑾
本报记者 李 艳
2011年,马瑾(左二)在俄罗斯科学院地壳研究所与该所专家交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供图

    留声机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在学生们眼中她更是位和蔼可亲的“80后老太”,她就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瑾。近日,这位著名的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因病逝世,挥手告别她奋斗了60余载的地质舞台,享年83岁。

    马瑾的离世让同行惋惜、同事痛心,她的学生更是伤心不已。马瑾走后,学生们回忆起自己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许多人不禁潸然泪下。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后辈自叹不如

    马瑾的学生云龙说老师是个“80后”,“这事是马老师亲自盖章的”。为此,师生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80后”。在云龙看来,马瑾老师不仅是“80后”,甚至是“90后”,因为她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连后辈小年轻们都自叹不如。

    除了“80后”,私底下学生们还送给她一个称呼——“老太”。学生王世元说,乍一听马老师的院士头衔,以为她会是高高在上、架子大上天且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真实的马瑾院士是一位和蔼可亲且有童趣的老太太,所以学生们都偷偷地叫她“老太”。

    这位“80后老太”是一位真“80后”。在野外科考时,她曾带着学生们翻墙攀高、采花照相。野外作业辛苦,但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她总能用“小姑娘般的银铃笑声”感染其他人。

    有时,她又真是一位爱操心的老太太。学生们的房租太高、生活费不够之类的琐事她都惦记着,修改学生们的论文她更是不厌其烦。云龙说,马瑾老师总给他讲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例子。“她告诉我,在外面的时候人家总是把你往上捧,就像坐电梯一样。但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我们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云龙说。

    做研究秉承“一线”“一手”原则

    生前大部分时间,马瑾都留着短发,语速快、个性爽朗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每次接受采访,马瑾说得最多的就是她在野外工作的情况。实际上,马瑾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打从入行开始,她就认为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

    国内外多个典型褶皱区、四川石油会战区、新丰江水库地震现场以及邢台、海城、唐山等多个强震现场,都是马瑾曾进行野外调查的地方。正是丰富的野外调查经历为她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并不断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马瑾始终坚持“一线”“一手”——一线调查和一手资料。马瑾每次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从原始数据获取到资料计算处理,再到结果分析讨论的全过程,她都亲历亲为。对每个自己带的研究生,她总要抽时间参加其实验或计算等实际工作。直到2017年科技日报记者最后一次采访马瑾时,她仍坚持在一线工作。

    马瑾关于褶皱和断层成因机制及应力场的实验研究,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她参与的“断裂—地块系统变形特征、物理场演化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等课题研究对中国地震构造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她领导的“构造变形与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前兆”实验研究和她提出的“亚失稳理论”为地震的物理预测研究开拓了思路。

    呼吁社会给予女科学家更多关注

    马瑾是圈内少数的女科学家。实际上,从事地震工作尤其是野外工作的女性比较少。但只要一说出野外,马瑾总是第一个报名。

    马瑾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年代和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从小就养成了要强、不服输的个性。她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同时她喜欢大自然而且不怕苦。正因为有这样的性格,使马瑾喜欢出野外,并且始终坚持在一线。

    此外,马瑾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女科学家的独特使命。

    马瑾的学生陶玮说,马瑾老师生前时常呼吁社会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在许多公开场合中,她都呼吁社会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机会。“她总是鼓励我们这些女性科研工作者,不能因为家庭生活的牵绊,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陶玮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