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西红柿首富”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刘 涛
胡阳镇农民展示刚刚收获的西红柿 刘涛摄

乡村振兴

    七月底的天气虽已开启“烧烤”模式,但朱学义的大棚里却并不太热——得益于现代化的降温技术,大棚里始终保持着20℃—25℃的西红柿最佳生长温度。

    作为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胡阳镇种植面积最大的“西红柿大王”,43岁的朱学义向来偏爱新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生物基质栽培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熊蜂授粉技术统统都要用上;此外,不惜成本买入美国圣尼斯、以色列海泽拉等优质种子育苗、定植……

    种种努力,不但让他的西红柿每斤多卖两三元钱,更让他从全镇6000多户种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胡阳镇的西红柿“首富”。

    这并不容易。胡阳镇的温室西红柿闻名全国,所产西红柿因色泽鲜美,口感沙甜而被前农业部认定为“西红柿之乡”。

    “西红柿之乡”名不虚传。沿着胡阳镇主干道从头走到尾,你会发现,东西沿线的西红柿大棚鳞次栉比,南北路旁的西红柿大棚星罗棋布,西红柿“见针插缝”地栽满了目所能及之处。

    胡阳镇农机推广站站长孙友刚了解朱学义的“发家史”。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义当过兵,干过村支书,前些年瞄上了西红柿市场,从此投入进来,不能自拔。”

    在他心目中,胡阳镇1991年从寿光引入第一代温室大棚开始,至今已发展到第五代,每一代都是像朱学义这样的“少壮派”在引领潮流;如今,后者摆脱了“灰头土脸”的老农民形象,用一部手机,随时掌控着温湿度、光照水分等重点信息,完成遥控温度,灌溉补光等动作。

    胡阳镇党委副书记邵波曾有过担忧:6000多种植户中,“60后”占了一半多,“这些庄户‘老把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种植经’,一般政府、专家的话听不进去”,而且,当他们老了之后,谁来种棚?

    “少壮派”的出现打消了前者的担忧。后者以合作社的形式将地“拢起来”,用新技术、新成果改造着传统土地,而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性——孙友刚说,在胡阳,年轻人普遍种的比“老把式”好。

    不过,技高一筹的朱学义们并不能高枕无忧。因为没有永远的牛市,胡阳西红柿也要遵循着市场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规律,遇到市场差的年景怎么办?

    “我们有‘秘密武器’”。朱学义直言,这件武器便是“差异化竞争”——胡阳西红柿每年1月份—6月份的上市时间成功地避开了国内大部分温室西红柿在元旦左右“扎堆”上市的残酷竞争。

    对当地政府来说,更深层次的忧虑,来自于产业的“踟蹰不前”。27年来,胡阳农民聚集在西红柿产业链的前端发力,却未曾涉足深加工领域,而后者恰恰代表着未来。

    在此背景下,朱学义的老乡,同为“70后”的王孝勇正在做一项大胆的尝试——他向天津大学“取经”并将对方的“无添加番茄汁深加工技术”引入当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学义、王孝勇的开拓,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带着新想法返回故乡,欲在西红柿市场上打拼出未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