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7日 星期二
科学精神起源于独立思考
——访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生物学教授威廉·理查德森

科学精神名家谈

本报驻英国记者 郑焕斌

    英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其研发效率位居全球榜首——以仅占世界0.9%的人口、2.7%的研发投入和4.1%的研发人员,产出了全球6.3%的论文,达到了9.9%的论文下载量、10.7%的论文被引量和15.2%的高水平论文被引量。

    如何在基础研究中始终秉承科学精神,保持强大的独创研究能力?科技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威廉·理查德森(William Richardson)教授。UCL创建于1826年,历史上共有29位在该校工作过或正在工作的学者和校友获诺贝尔奖,其中有18位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打破思想的禁锢

    记者:作为现代科技的发源地,英国的科学精神起源于何处?

    威廉·理查德森:事实上,英国科学的知识大爆炸发生于17世纪。1660年,当时的国王詹姆斯一世被废黜,此前宗教占统治地位,人们的思维也被其禁锢——宗教告诉人们上帝是如何在7天之内创世、山岳是如何形成、地球只有6000年的历史等。突然间,英国将君主搁置到一边,虽然这只是个短暂时期,但就是在那个时期,人们可以真正地独立思考各种事情,且表达出来也不会受到惩罚。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1660年皇家学会成立。由此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开始认为“地球年龄可能大于所被认知的年龄”等。这就是英国科学精神的起源——人们以某种方式摆脱了思考问题的各种限制。从事科学研究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绝不会具有创造性。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打破这种限制的国家,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优势。英语成为科学界沟通的语言是英国的另一优势,这使英国科学家很容易发表成果。但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语也曾经作为科学界的沟通语言,未来汉语也可能会成为更加全球化的语言。

    英国教育鼓励年轻人跳出思维定式

    记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如何始终秉承科学精神,保持强大的独创研究能力?

    威廉·理查德森:从历史传统上来看我们一直擅长于此,这要归功于英国拥有良好的教育体制——鼓励年轻人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不会被限制或强制性地以传统方式(或类似方式)思考问题。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现有著作、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但绝不能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因为其中的知识仅是某些人的思想,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那仅仅是人们对事物的现有理解或最佳理解,未必是终极真理。

    此外,英国科学家具有涉足不同学科领域的勇气和能力。我最初是研究物理学,后来涉足到生物物理学,再后来研究分子物理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目前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科学家涉足不同学科领域,将会带着自己的信息和想法,以一种原创方式(original way)思考问题,为该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东西。20世纪6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由研究物理学的科学家完成的——因为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自由思考问题。

    选择科研方向不能过于功利

    记者:不久前,英国启动了面向全球最优秀年轻研究人员的“未来领导者研究基金计划”,旨在保持英国作为“全球研究人才之家”的地位。您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建议是什么?

    威廉·理查德森:年轻科研人员在研究中一定要善于思考问题、阅读大量文献,但不能完全相信科学文献,这是底线;他们应该对现有科学真理提出更多的疑问和挑战。

    年轻科研人员还要坚持做自己喜爱的研究工作,要遵循自己的直觉,选择从事某项研究不要仅仅因为它可能会对自己未来职业有好处,否则将不会产生好的研究设想。

    此外,年轻科研人员不要畏惧涉足不同的科学领域。如果涉足不同领域,你的经验、知识在新领域里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科技日报伦敦7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