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过去怕水 现在乐水
——“走近最美的家乡河”之陕西渭河见闻
本报记者 唐 婷

    夏日傍晚的沙滩上,光着脚丫的孩童们挖着沙子,垒着城堡。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块拍照聊天,其乐融融。远处伫立岸边的一排茅草亭,更是平添了几分神似海滨的味道。这是记者日前随“走近最美的家乡河”采访团在渭河陕西咸阳段看到的一幕。

    “我们这里也有‘马尔代夫’!”57岁的咸阳市民田女士自豪地对记者说道。在网上得知咸阳版“马尔代夫”开放的消息后,她便时常带小孙女过来玩耍。紧邻“马尔代夫”的是一大片运动场地,深红塑胶跑道搭配绿茵足球场,吸引了不少前来锻炼的市民。

    广为市民点赞的咸阳版”马尔代夫”得益于渭河咸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咸阳市水利局副局长邢博介绍,通过该工程的建设,新增水面6200亩,新建人工沙滩3.2万平方米,铺设健身步道及园路29公里,种植色带、花卉、草皮等地被类植物66万平方米。

    “我们遵循‘以生态治理为主,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扩大水域面积,建设景观功能区’的建设原则,力争把渭河咸阳段打造成为最美的生态公园、最大的全民健身长廊、最亮丽的城市会客厅。” 邢博说道。

    事实上,不只是咸阳,此次采访途经的岐山、杨凌、渭南等地,在陕西渭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建设了一系列的湿地公园。站在几乎步步是景的湿地公园里,你或许很难想象,过去的渭河曾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关中下水道”。

    “人们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利用,曾使得渭河不堪重负,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河流功能一度几近丧失,‘小水大灾’时有发生。”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党德才回忆道,尤其是2003年8月发生的渭河洪灾,使得华阴、华县地区一片汪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创。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十二五”期间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治理的重大部署。据介绍,经过沿渭多地的共同努力,渭河综合治理基本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沿渭群众也由过去的怕水转变为现在的乐水。

    渭河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党德才看来,渭河治理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傍河小城镇建设开始沿河布局,8个沿渭重点小城镇建设已经启动。

    “要说渭河治理对城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眉县城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眉县水利局局长王世平说道。他介绍,过去,眉县城区面积不到6平方公里,随着渭河整治、堤防加固,县城得以北移,目前城区面积扩展到近12平方公里。

    在渭河综合治理中尝到甜头的陕西,显然有着更大的雄心。2016年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设立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启动实施二期规划,成立渭河生态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渭河生态区管理局。渭河生态区范围西起渭河陕西与甘肃交界,东至渭南潼关入黄口,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区200米、城区段1000米、农村段1500米控制,形成一个长约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绿肺”。

    “渭河生态区的设立,标志着渭河治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将力争经过5年努力,实现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党德才展望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