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
订单扶贫,他让小土豆变成“黄金豆”
刘长安(左一)在杂粮实验基地讲解科学种植 受访者供图

特有范儿

本报记者 操秀英

    近日,北京凯达恒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达恒业”)董事长刘长安又一次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自2015年以来,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平均每个月要去两三次。

    去年9月,凯达恒业在乌兰察布的新工厂正式投产,每年可加工马铃薯总量16万吨,年产值收入达6.4亿元以上。让他更为欣慰的是,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通过订单扶贫,他带领周边农户种植马铃薯3万亩,每户平均增收5000元到9000元,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户。目前,投资建设的新工厂二期规划也已经完成。

    从考察到建厂,仅用了四个月

    此前,“生意人”刘长安想得更多的是企业如何赚取更大利益。走上扶贫路是在2015年5月。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刘长安报名参加了由京蒙对口帮扶挂职干部团队组织的“京蒙合作项目对接会”。

    “去之前也没有特别具体的想法,后来在会上听北京去内蒙古的挂职干部介绍当地的马铃薯滞销,只能卖到两毛钱一斤,连成本都不够。我们凯达恒业就是做马铃薯加工的,当时一个比较简单的想法就是帮忙消化这些马铃薯。”刘长安回忆说。

    在帮助销售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时,刘长安发现,乌兰察布素有中国薯都之称,平均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当地自然条件好,所产马铃薯品质优良,但是种植方式还是以各家各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种植比较缺乏,设施农业条件不是特别好,大部分仍是靠天吃饭,而且缺乏营销手段。同时,按照凯达恒业的发展战略,该公司也有在外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的想法。此时,刘长安萌发了在乌兰察布建厂的初步想法。

    最终,经过4个月的市场考察和分析后,当年11月份,凯达恒业决定投资5亿元在乌兰察布建厂。

    龙头企业的带动,让普通小土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豆”的马铃薯深加工的大项目拉开序幕。

    为了建厂,抵押了全部家当

    5亿元不是个小数目。怎样才能筹措到这一大笔资金呢?他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眼睛红了,身体瘦了。为了筹措资金,他不光把公司的所有资产全部抵押贷款,同时还把自己家、亲戚家的家当也拿来做抵押。职工们看到他为了筹措资金累得精疲力尽的样子,自发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就拿房子给公司做贷款抵押。人心齐,泰山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筹齐了建厂资金,保证了项目的按时开工。

    为了使新工厂早日建成和投产,刘长安和他的团队,分秒必争,从第一次对接到签约只用了20天,从签约到开工也只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

    为了打消种植户们的顾虑,“我们过去后,减少了中间商,直接和当地政府对接,让他们帮忙组织种植大户。然后召开座谈会,向大户们介绍我们企业的情况,并且带他们去凯达恒业其他的基地参观,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模式。”刘长安说。

    以前种植靠动员,现在农户主动加入

    通过这些措施,部分种植户开始和凯达恒业签订合同。“我们经过测算,按照一亩地盈利2000元的价格收购马铃薯,这样一来,马铃薯的售价基本可以达到每斤七毛到九毛之间,比之前大幅提高。”刘长安说。

    “现在已经不用我们去动员大家种植了,都是农户主动来找我们想加入,因为大家切实看到了好处。”刘长安高兴地说,“小土豆已经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黄金豆’。”

    同时,为了做到精准扶贫,凯达恒业根据当地扶贫办提供的材料,组织专员挨家挨户走访,并让经销商、合作社等落实到各户。

    总结几年的扶贫历程,刘长安坦言,在乌兰察布建厂确实会增加一些成本,比如对贫困户的跟踪、照顾,让利给经销商及合作社激励他们扶持贫困户、自己全部承担经营风险等等。“但我从来没后悔过。扶贫是国家现阶段的硬任务,我们尽一份力感觉很自豪。”刘长安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