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
AI催债,请收好你的“温柔刀”
许 茜

    愈发万能的AI,又添一项新技能——催债。据报道,在中国,智能催收正逐步取代讨债公司,一些P2P借款平台正尝试这种偿还债务的新技术。

    与传统讨债方式不同,AI催债靠的是数据。据报道,该系统会在网上寻找有关债务人的信息,包括债务人的联系人、其亲友的联系人,接着通过打电话等方式要求还债。同时借助语义分析,AI可勾勒出债务人的心理肖像,选择合适词语,迫使他还债。

    据报道,AI催债的“业绩”很不错,其贷款的清收率是传统方式的一倍。效率虽提升了,但合法合规吗?

    AI在催债过程中,要获取债务人大量的个人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今年5月起实行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遵守包括选择同意、最少够用和公开透明等六大基本原则。具体而言,企业不得过多收集与产品业务功能无关的用户个人信息类型和数量,且需明示和公开个人信息处理目的、方式、范围、规则等,同时征求用户授权同意,并接受外部监督。显然,上述获取信息行为很可能未征得本人同意,且不符合相关的流程和规范。

    面临法律困境的,不只有AI催债,还有AI作诗作曲、AI医疗等等。AI作了一首曲子、诗,版权该算谁的?AI做手术时出了医疗事故,责任该由谁来负?AI理财推荐了投资组合,买了之后出现巨额亏损,风险该由谁承担……

    作为新生事物,AI酷炫的超能力着实令人惊叹,可黑科技也要在法律的界限内发展,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同时,法律也要跟上科技进步的速度,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文件。在当前的实际治理过程中,也可考虑以部门规章、行业规范等形式及时规范,明确个人隐私获取的界限,做到合理获取、规范使用、妥善保护。

    相比辱骂恐吓、“泼红漆”等极端的催债方式,AI的方法显得更为聪明,也更为温和。或许,未来它真能成为催债的主流方式,但不应是现在。在相应法律法规和配套技术建设完成前,AI请暂时收好你的“温柔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