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科技创新破解县域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
——“中国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江 耘  何星辉

    在县域主战场里,科技创新如何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破解县域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5月31日,在中国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科技界的重量级嘉宾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共同探讨了创新驱动这个“大命题”如何才能在“小县域”生根发芽的话题,“新昌模式”由此引发关注。

    本次论坛由科技日报社与新昌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旨在解剖“新昌崛起”现象,为中国县域科技创新探寻发展路径。

    “新昌是一个浙东典型的山区县,无论是从资源上还是条件上都毫无优势可言,但我们铁了心抓创新,破‘四不’,聚焦‘三力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说,10年间,新昌走出了一条“小县域大创新”的新路子。

    5月31日正是“新昌科技日”,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正式设立科技日的县城,新昌有何秘籍?邵全卯用“支撑力建设”“内动力建设”和“驱动力建设”解读了新昌模式。

    在过去十年间,新昌咬定“创新”不放松,大力建设“支撑力”。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创新驱动领导小组,每周研究创新改革,每月协调推进工作;优化科技投入产出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制,明确科技财政投入占比不低于10%,每年安排近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设立了4亿元的产业基金。2014年以来,新昌已集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千”专家4人、“省千”专家9人、“330海外英才计划”人才19人。

    在“支撑力建设”基础上,新昌强化“内动力”,通过实施高新企业、上市企业倍增计划,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迅速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目前已有13家企业实现海外并购,并购资金超过130亿元,形成一批国内乃至世界“单打冠军”。

    同时,新昌强化“驱动力建设”,聚焦“互联网+”,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五换四覆盖”三年计划,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如今,新昌的机械装备等智能化率达到70%,工业应用指数44.76,居浙江省第一。

    科技部办公厅原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在发言中指出,在全球经济结构重塑的当下,要强化转场思维,着眼于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谋划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科技部战略院农村与区域发展所所长王书华则从分类推动、企业创新、园区建设和平台创建四个维度,阐述了县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

    论坛中,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政策与风险控制研究室主任韩志华、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宇等还从各自专业角度,纵论了“小县域”里的科技创新这个“大命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