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科技周活动爆棚 揭示科普提升空间
华 凌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落下帷幕。据报道,相关科普活动预约爆满、一票难求,等候入场的人们排出数百米长队,对参与科普活动的热度前所未有。

    让“高精尖”不再“高冷”,给科技注入乐趣和温度,今年,24岁的北京科技周比起往年来说,更富有激情和活力。除了传统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展示外,很多科普形式让人眼前一亮:手绘动画、三维生长视频、信息图示等,讲述科学原理、成果应用和科技人物,同时还运用AR、VR、MR和多点触摸交互等增加展项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科技周活动一票难求,说明在各界努力下公众参与科普的热情有了大幅提升,但也对科普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普活动可以在科普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提升。

    首先,应鼓励、支持和引导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从业人员做科学的“园丁”,播撒科学的“种子”。此次科技周从航空、航天、深海等方面,安排了460余个科技项目和科普展项。但由于面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人,大多是来自各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在科普技巧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英国的做法,下功夫培养科普人员的科技传播能力,提升深度传播效果。例如,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每年为若干名研究人员提供科普技能培训,包括新闻报道技能、科学新闻写作,以及如何接受采访等。

    其次,科普对象需有所侧重。青少年是年年参加科技周的特殊人群,其科学兴趣及科学素养的培育,关乎国家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但是,目前活动现场安排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有限,成人孩子几乎混在一起对待。

    此外,科普传播形式要拓展。毕竟,每次科技周持续时间仅7天,场馆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现场体验。可以开拓新的形式,增加公众的参与度。比如在网络上设置虚拟展馆,还可让一些展示项目从户内走向户外,设立在闹市、公园、广场、社区街道,又或者将优秀科普展教具、科普作品和互动展项移动巡展,让更多的人接触、认知创新科技成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