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清华开写作课, 点赞背后的冷思考
杨 雪

玉渊杂谭

    清华大学要给本科生开“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的消息一出,马上收获八方点赞,可见全社会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颇为不满。而清华作为高等学府的旗帜,首当其冲探索应对之法,无疑值得点赞,尽管这并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为什么高兴不起来?点赞过后,笔者首先想到,这样的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扫除写作沟通障碍?写作是“道”与“技”两进的过程。“技”是技法,比如不同文体的结构方法、语句用词的基本搭配,可以通过课程训练掌握其中的基本要领。“道”却没那么简单。说白了,那是文章的“灵魂”。落在纸上的是文字,执行这一操作的则是思考,思考来源于阅读,也来源于阅历。写作能力的养成,需要人文社科知识的濡养,还需要逻辑思维的统领,它深藏在个人知识结构和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之中,厚积薄发、难以捉摸。这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慢功夫”。无论写什么,想达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境界,通过短短一门课,想必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和突破。

    高等教育课堂开写作基础课,从反面印证的是我们现在写作能力的普遍缺乏,有点儿给基础教育“补课”的意思。要扫除写作和沟通障碍,培养写作能力,无外乎外向观察、内在思考、反复练习与揣摩。这本该在启蒙、学前、基础教育阶段便得到系统化的引导与培养,训练孩子形成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考的能力。然而,人们对我们目前语文教育中“标准答案式”教学方法的诟病,已经是个被说滥了的老话题。其实,除了教学之外,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社会文化教育氛围,以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恐怕不仅仅是该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别看写作是个“软课题”,却是块“硬骨头”,发出鼓与呼容易,要真正改善目前我们普遍缺乏写作能力的局面恐怕还任重道远。但愿清华此举不付诸流水,如果能因此唤醒做梦的叶公,那比课程本身要有意义得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