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4日 星期四
把赛事变成“活教材”,创新教育可以这么搞
刘晶晶 本报记者 刘志伟

第二看台

    上课不再是老师讲PPT或者学生小组讨论,而是组队参加国际比赛。这种新型的上课方式你见过么?

    武汉大学陈锐志教授带领的团队,就将参加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最大的世界级赛事——PerfLoc,设计成一门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学分课。

    最近,这门课程以捧回全球总冠军奖牌而收官。参与这项创新尝试的老师和同学们收获多多。5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采访了武大的这一特别的课程小组。

    教学理念创新:从灌输到边干边学

    课程的设计者陈锐志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他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担任讲席教授的时候,曾经教授一门《GPS定位课》。

    他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除去周一、周三的讲课,周四下午还安排了三个半小时的练习课。学生需要跟着课程进度,用MATLAB将所学的理论转换成源代码,并逐步将误差从几十米降低到厘米级别,最后在电脑里实现完整的接收机的功能,感受从一个公式到做出一个东西的全过程。

    整个过程共计完成8个项目,这些平时的练习任务占据了成绩的60%。他希望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小组里面进行讨论,随后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得到指导后又去推进问题的解决。

    陈锐志在海外求学和教书长达26年。当他2016年回国任教于武大并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来,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海外的优秀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直到去年8月,陈锐志注意到其所在的室内定位研究领域有个顶级赛事正在举办,而且举办方采集到非常复杂的数据,实现了对日常用户的定位场景和模式的“全覆盖”测试,非常适合作为一个活教材,于是陈锐志当即决定以参赛的形式来设计一门“室内定位技术”研究学分课程。

    沿袭了陈锐志教授在国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各个小组每两周要作报告,分小组汇报各自的进展和问题,寻求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的指导和帮助,讨论完又带着各自的任务回去继续推进整个项目。

    学习方法创新:跨学科思维解决通用型问题

    虽然是作为一门针对硕博研究生的课程,但陈锐志教授表示这个比赛在行业内也有相当高的难度,吸引了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关注。

    博士生郭光毅坦言,刚开始拿到数据的时候,没有任何思路。以往做科研解决的是单方面问题,而这次比赛涉及到室内定位领域的各种场景,解决的是通用型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复杂的环境,而不像做科研那样,假定理想环境。

    初赛过程中,最开始的两个月是最艰难的从0到1的过程。面对复杂的场景,常规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难题,郭光毅表示,在最初的方案论证过程中,跨学科思维效果显著。学科交叉后,容易打破惯性思维。经过不断的思维碰撞,难点就开始慢慢突破。一开始,提交数据花费了两个月,挺过了最初的从0到1的过程,后面变得越来越顺利,提交的频率变成半个月、一周到两天。

    谈起参与此次比赛的感受,武大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生旷俭说道,以往那种讲PPT的方式,只能让我们简单地吸收老师灌输的知识。

    但是,实际的动手过程,就可以用学习到的理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当比赛过程中数据处理结果出现错误的时候,还能够迫使学生通过现象回溯到理论本质。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对公式原理的理解能力,都比之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培养模式创新:比赛不是目的,关键是营造原始创新的氛围

    事实上,此次比赛只是武大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中的一个缩影。在陈锐志打算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的时候,武大研究生院也开展了博士研究生研究学分课程建设,鼓励老师们创新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通过研究获取学分。

    此外,陈锐志教授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奖,5个不同的方向各有一个名额,各奖励5万元以鼓励学生的原始创新。这个奖学金的评定不是看论文,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研究思路,符不符合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要求。

    陈锐志教授所在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承担6个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本人主持了其中一项。他说,这次比赛,也是对项目阶段性成果的一次很好的检验。

    陈锐志表示此次比赛拿第一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在整个重点实验室营造原始创新的氛围。希望通过一流的环境培养一流的学生,最终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营造完整的原始创新生态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