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呼伦贝尔:对标供给侧,做足“豆”文章
本报记者 张景阳

    5月是大兴安岭最美的季节,在群山脚下的黑土地上,一台台现代化播种机来回穿梭,驶过之处翻起阵阵烟尘,仿佛在昭示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地有1200亩,全部种大豆,我们采用现代化大型播种机,半天时间就可以全部种完,一次能种18行,间距严格控制在6厘米……”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宜里农场三队队长张守刚手指一片即将播种完的大豆地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作为国家和内蒙古的大豆主产区之一,呼伦贝尔市今年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玉米、增大豆”,结合落实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以提质增效为目的,以减肥减药和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

    据了解,今年国家将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210元,降低玉米生产者补贴到100元左右,这对豆农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尤其是对呼伦贝尔市因纬度高、气温低、可种植作物品种较少的大豆传统种植区的豆农来说,是一支强心剂,有利于提高豆农的种植积极性,对呼伦贝尔市乃至内蒙古种植区的大豆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兴安岭农垦农业处处长郭军介绍说:“春耕开始前,我们计划种植大豆85万亩,后来了解到国家对今年大豆生产者补贴和轮作补贴力度加大之后,农垦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又新增5万多亩大豆种植面积。在这一政策的有力带动下,今年呼伦贝尔全市大豆种植意向将达到1120万亩,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80%以上。”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和产量的不断增加,呼伦贝尔市也因势利导,主动走出去寻求更大市场。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仁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4月,垦区与国内某知名食品企业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后,当年建成高蛋白大豆基地18.4万亩,生产高蛋白大豆2.3万吨,现已向这家企业供应基地大豆0.5万吨,将持续供应到今年9月,合作供应大豆数量将达到2万吨。“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大豆的原料生产基地,要把种植传统大豆这面大旗扛起来,建立大粮仓、大物流,通过与多家大企业合作,进一步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刘仁刚说。

    销路畅通了还不够,呼伦贝尔市将产业发展之路做了长远规划,打通深加工产业链,把“豆”文章做好做实。在大兴安岭农垦粮食储备中心,投入400万元的大豆精选车间2017年12月已正式投产,4座总容量达3万吨的大豆储存罐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目前厂区拥有128串螺旋塔、色选机、磁选机、比重机、去石机、分粒机、滚筒清粮筛等各类粮豆精选设备25台套,两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日生产能力达200—300吨。

    今年,呼伦贝尔在调整种植结构上以“减玉米、增大豆”为依据动了“大手术”,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调减12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210万亩。但是对于种植者来说,这种大幅度调整并未给他们带来任何顾虑。“种大豆补贴越来越多,现在收购大豆的价格又有了保障,我们要做的就是依靠科学种植,利用各种新技术把地种好。”呼伦贝尔市巴彦农场农民赵明径信心满满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