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1日 星期一
大漠“三毛”创新记
——记中石化技能大师毛谦明
通讯员 范 明 本报记者 朱 彤
毛谦明(右二)和同事们在进行技术改造资料图片

周一有约

    在中石化西北油田,有个喜欢搞创新的“三毛”。

    他不是流浪的“三毛”,也不是行走于撒哈拉沙漠的作家“三毛”,他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运行中心主任毛谦明。因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称他“三毛”。

    这个“三毛”可不一般,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西北油田首席技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这些都是他的荣誉称号。

    5月16日,参加完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五一劳动模范建言献策座谈会”,毛谦明回到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他的管线扶正器和油田盘根取出装置刚刚获得国家专利,至此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专利总数达到24项。

    独辟蹊径,巧用帆布替代胶皮

    一粒种子,只有在适合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毛谦明就是一颗带着油味的种子,他的创新萌芽于普通的“帆布管”。

    1994年,毛谦明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西北油田井下作业固井队,从此开启了大漠创新之旅。

    油田上固井队用的水泥罐是一个高近10米、直径3米的庞然大物,但它的“心脏”却很脆弱,由几根气管线和气囊组成。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气囊的胶皮老化、产生裂缝,造成出气不均匀,导致水泥成块状进入搅拌系统。队上有四五个大罐因此停用,严重影响了施工作业。

    不怕脏的毛谦明拿着手电筒爬入罐内,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后,他和同事们决定用其他胶皮代替现有胶皮,但都没成功。经过反复筛选实验,他和同事们最终选择用透气性适宜的硬帆布替代胶皮。这一次,试验成功了,一个小小的创新解决了生产难题。

    坚持不懈,用执着撬动生产难题

    2001年5月,毛谦明被分流转岗到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成为一名巡检工。当时,巡检工的任务是用树脂枪给采油树注脂,这是项既重要又繁重的工作。每天下班后,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笨重的注脂枪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毛谦明开始琢磨怎么做一个既节省人力、速度又快的自动注脂设备。

    一天,他在修车铺前看到了一个脚踩式的黄油枪,这个黄油枪燃起了他心中创新的火苗。他先把密封脂装入装黄油的圆筒里,现场试验却因密封脂黏度太大,实验没有成功。

    看来,创新并不简单。彼时,周围的同事都劝他:“三毛,别折腾了,能人多了,能改进早就改进了。”同事们的话并没有让他放弃。那之后,毛谦明到库尔勒高压材料和设备厂,绘制草图让厂家加工。可是,加工出来的设备在试验时,一会儿是加装密封脂存在困难,一会儿是气瓶连接出现问题……困难接二连三。这样,来来回回试验了几十次,用了一年多时间不断改进,终于在一次TK906井试验时成功。

    2014年,毛谦明给创新工作室立下一条规矩,申请成果前,必须经过现场试用期,否则再花哨的项目也不能申报专利。

    正人先正己,毛谦明先拿自己的成果“开刀”。他发现,自己为解决油井取样误差大的问题而发明的“螺旋混配取样器”虽然早期大幅提高了原有样品化验的准确率,样子也好看。但后期经过现场使用,一些不足就凸显出来了。毛谦明重新对产品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经过半年的改进和实验,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发挥集体优势,打造一支协同作战的团队

    “他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当设计和加工工作停滞不前时,他的建议就像一把钥匙,让问题迎刃而解。”说起毛谦明,徒弟党文涛叹服不已。

    “你一个人浑身都是铁,能打几根钉?”谈到团队协作,这是毛谦明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也道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劳模创新工作室有40多名成员,毛谦明的愿望是把他们打造成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面对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充分发挥“1+1>2”的优势,为油田生产装上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我要带领大家,当好创新发明的模范。”毛谦明说。

    据统计,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带徒56人次,其中9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26人获得技师资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