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8日 星期五
汉语拼音溯源

说文解字

余 悦

    今年是国务院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0周年。你可知道,我们使用多年的汉语拼音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语言社团历尽千帆后的大智慧。

    自从汉字形成并广为传播,利用什么方式拼读汉字(甚至外文)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国古人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探索,唐末五代时期的僧人守温就曾创制过用30个汉字作为字母进行拼读的“拼音方案”,并用来辅助僧侣学习梵文。

    使用外文字母来拼读汉字,较早的有500多年前西北少数民族,用阿拉伯字母创制“小经”以拼读汉字。400多年前,耶稣会士在传教过程中,将拉丁字母引入我国。使用拉丁字母标注汉语读音的先驱者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在《葡汉词典》和《西字奇迹》中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和友人王征在《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出第一部汉语拼音专著《西儒耳目资》。“西儒”即西方学者,“资”意为帮助,书名就是说:这本书中记载了一种帮助西方学者看和听的方法。这一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方案着实可算为现代汉语拼音的雏形。19世纪,西方人为标注汉语方言读音,设计利用了许多拼音方案著书,如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著了广东方言版的《华英字典》;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撰写了宁波话版的《鄞邑土音》;驻华公使英国人威妥玛出版了北京官话版的《语言自迩集》。其中,以威妥玛式拼音方案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今天清华大学和青岛啤酒标志中使用拼写“Qing”音的“Tsing”就是威式拼音的遗存。

    1913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昌明教育,成立读音统一会,制定了《注音字母》方案。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发表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了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在众多方案中,社会各领域多数采用了《注音字母》。

    1949年后,我国成立了独立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继续推进语文现代化工作。委员会于1952年决定采用拉丁字母而非西里尔字母(俄文字母)标注汉语读音。1955至1957年,在经过多方提案的讨论和全国意见的征求基础上,审定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这是对300多年来汉语拼音化运动的总结,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汉语读音的标注规范。同年秋起,《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课堂教程中学习使用。

    《汉语拼音方案》不仅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同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使用。一个甲子以来,汉语拼音在帮助汉字识读、普通话普及、外国人汉语学习和文献索引等方面意义重大。必须说,汉语拼音出色地完成了“汉字的拐棍”这一辅助文字的任务,并将随着信息化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