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徐州:产教深度融合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
本报记者 张 晔

    关闭6对矿井、削减790万吨产能一年多,企业反而扭亏为盈了!5月7日,在徐州举行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徐州矿务集团副董事长冯兴振算了一笔账:2017年,集团盈利6.5亿,上缴税费25亿,还补上各类历史欠账16亿,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开门红的态势。

    徐州市贾汪区是徐州矿务集团的大本营,过去这里是一张黑白照:灰蒙蒙的天、坑坑洼洼的地、浑浊的水……如今是一张彩色照:蓝天白云,碧波荡漾,绿树绕城,暮春清晨。漫步潘安湖边,外地到访的客人都在感叹:“就像彩色画似的。”然而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原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平均塌陷深度4米,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被逼到绝境。

    为何短短10年,徐州就判若两城?冯兴振说,秘诀就是主动对接高校教育创新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和生态治理。

    据中国矿业大学葛世荣校长介绍,目前我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6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都面临共同的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地质灾害及隐患严重、水资源破坏严重、环保意识薄弱等。以江苏苏北五市为例,即使把到2030年的用地指标一次性用掉,以当前的产出水平,苏北的工业总量也只相当于苏南现在的85%左右,况且这是透支未来发展空间的结果。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不转变不行。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多种模式,核心都是摆脱以往对资源的粗放利用模式,以科技为支撑协同突破,加强资源集约化利用、实施生态修复、引进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匹兹堡、法国的洛林,以及国内的济宁、榆林和徐州等城市。

    冯兴振说,换个思路满眼都是资源。徐矿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利用矿区土地、采煤塌陷地、铁路、电网等建设生态文化小镇、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煤化工、新能源等资源深加工,与华为等公司合作建设淮海大数据产业基础,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数据库。

    针对采煤形成地表塌陷区和地下废弃矿井,中国矿大张绍良教授认为,目前我国耕地稀缺,大量塌陷区其实是一种稀有资源,可以作为后备耕地、生态资源以及战略资源储备设施等。如徐州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的治理原则,通过土地复垦复耕、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再利用、渔光互补“四位一体”治理模式,全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整个徐州采煤形成的塌陷区有24万亩。”冯兴振说,目前已治理21.5万亩,生态治理恢复率达89%。开展治理以来,全市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徐州也因此有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誉。

    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徐州的转型发展、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本地人愿意回到徐州生活,外面的人也愿意来徐州投资,微软、华为、IBM、甲骨文、软通动力等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纷纷落户徐州。2017年,徐州市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徐州逐渐形成了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一体发展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城市形态逐步向高层次转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