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加拿大院士来了 填补小核酸药物转运研究多项空白
通讯员 孙丽云 许梦婷
科研人员进行纳米多肽转运载体研发工作。(受访者供图)

    走进青岛院士港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多肽转运载体,填补了世界上小核酸药物有效转运载体缺乏的空白。”5月3日,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平台实验室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团队的科研人员高兴地说,他们携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山东大学,依托院士港的支持,打造出高端精准医疗研发平台及世界领先的小核酸药物载体研究平台。团队力争3年内完成第一个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并获得临床批件,5年内开发5—10个靶向基因药物,并力争5到6年内冲击创业板。

    “研发及产业化方向分为小核酸转运载体试剂研发及中试、小核酸抗癌药物开发、建立3D肿瘤模型进行高通量抗癌药物筛选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陈璞介绍,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纳米多肽转运载体的相关研发,该药物与行业标准转运载体脂质体2000及其衍生物相比,转运效率提高了20%,细胞毒性降低了50%,而成本降低了90%。

    这里学术氛围浓郁

    这几天,青岛国际院士港21号楼内,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平台实验室里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陈璞院士团队人员的身影往来穿梭,忙个不停。相关负责人王国卫介绍,去年11月10日,依托新成立的纳肽得(青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陈璞团队正式启用了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平台项目,定位于应用纳米技术开发生物新药,为癌症患者提供靶向基因药物。同时,研发高效低毒的多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用于多种疾病的靶向治疗。

    去年2月份与青岛国际院士港接触后,陈璞院士便“属意”此地,6月份以全职方式入驻。“考察完院士港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包括项目落地的技术条件、资金、实验室等,尤其是在技术条件方面,院士港比较欠缺。但仅仅过了不到一天,李沧区方面就给我答复‘请把你的条件全列出来,现在没有实现的,我们会想办法实现。’这样的工作效率和扶持决心,打动了我。”陈璞说。

    陈璞团队主要从事研发,需要有良好配套和学术氛围,优美环境和闹中取静的周边更是十分难得。陈璞表示:“这里,城市在花园里,花园在城市中;这里,不仅宜业宜居,还宜身宜心。”

    把纳米多肽做成商业化产品

    陈璞院士是生物纳米材料、纳米医药、环境科学、界面热力学和能源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还是加拿大—印度在纳米技术和生物科技合作领域的领导者之一,领导和直接参与了滑铁卢大学药学院及量子—纳米研究中心的创建。作为创始人之一,在滑铁卢大学创办了北美第一个体系完善的纳米技术专业。

    陈璞介绍,国际上小核酸药物多数处于研发阶段,未见临床研究报道。保守估计目前国内小核酸药物市场需求量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并在10年内仍将持续快速增长。“纳米多肽生化试剂,是基因进入细胞非常有效的载体。在这个领域,我已经研究了近二十年,现在计划把纳米多肽在院士港做成商业化产品。”

    王国卫介绍,该技术先进性体现在全球首创靶向转运平台——小核酸转运载体,具有靶向性、高效性、特异性、低毒性、普适性和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他们在全球首次成功筛选出直肠癌小核酸药物新靶点,并已筛选出多种有效的小核酸抗癌药;并首创体外验证小核酸基因药物的快速筛选方法——小核酸基因药物3D肿瘤模型,填补国内空白,缩短了药物开发周期,可开展高通量抗癌药物的筛选,应用于个性化的精准医疗。

    多种疾病迎来靶向治疗

    落地青岛国际院士港后,陈璞团队以多肽技术为中心,形成以转运试剂为核心、多种衍生产品为增长点的市场定位。

    陈璞介绍,小核酸转运载体的研发分为三个阶段:细胞培养阶段、动物实验阶段和人体试验阶段。“团队已完成了细胞培养的中试,争取在3年内完成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阶段,并进入中试生产。”

    据悉,该项目计划3年内完成第一个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临床前研究,并申报临床批文,5年内持续专注靶向基因药物的开发,预计项目成果及相关产品上市后将占有全球10%的市场份额。抗菌生物产品,对化脓性球菌、肠道菌有抗菌作用,适用于口、咽、牙齿和牙龈等部位的抗菌清洁,不含抗生素,目前正在疾控中心进行毒性检测,预计8月上旬上市。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