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能则上,不能则解聘 这里的科特派不是铁饭碗
本报记者 张景阳
视觉中国

    每公斤售价120多元的草莓,竟然供不应求?!

    在呼和浩特市第二届草莓文化节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农民赵栓柱家的草莓刚端出来就被抢购一空。虽然时隔1个多月,提起这事儿,赵栓柱仍笑得合不拢嘴。

    在呼和浩特,像赵栓柱这样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致富的背后,有一群人和一项制度功不可没,这就是当地的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先行和组织强化三个维度支撑起来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在草原青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度

    创新

    不光靠呼吁 队伍从20人壮大到600人

    “一般来说,糖度达到14,果的甜度就达到了极甜,这样的水果不好吃,而糖度低于12,果实又会发酸。我们的草莓糖度始终保持在13左右,恰到好处。”在自家设施农业大棚里,赵栓柱一边摘下成熟的草莓递给科技日报记者,一边介绍说。

    记者品尝了正在热销的草莓,甘甜可口,如此美味的草莓为什么会出现在北方?

    赵栓柱解释说:“日照时草莓会生长和产出糖分,而夜间则是植株积淀糖分的时候,夜间温度过高,糖分就会大量流失,呼和浩特昼夜温差悬殊,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说,这是呼和浩特草莓好的基础条件……”

    说起草莓种植技术,赵栓柱如数家珍。这让人很难想象,他是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农民。“我的专业知识完全来自科技特派员。”他说。

    论起步,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省南平市相比,呼和浩特整整晚了13年。2012年是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第一年,当年科技特派员人数仅有20人。

    “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的制度实施起步太晚,但越是晚,我们越是要依靠制度创新来实现赶超。”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张振民说。

    人少,技术也不多。当时该群体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数据显示,2012年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仅推广新品种13种、新技术11项,这距离“解决农业问题”的大目标相去甚远。张振民告诉记者:“在科技创新时代,科技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能再单靠呼吁和倡议,引进新技术、吸引外来人才,我们需要适合当地情况的新制度。”

    从2014年开始,呼和浩特出台了一项全新的科技特派员专项补贴制度,每位科技特派员一年补贴7万元。市政府当年划拨科技特派员专项补贴资金3500万元,用于从区内外选聘500名科技特派员,到2017年,资金补贴金额加大到4200万元,全市选派的科技特派员人数稳定到了600人。

    “这是我们的一次创新和尝试,结果证明这种创新是正确的,资金换来的是急缺的技术和人才,这是呼和浩特设施农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呼和浩特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中对此深有感触。

    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了呼和浩特农业生产领域的每个角落,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具有自身特点和不同侧重点的科技服务、创新引领和创业带动性作用,呼和浩特的农业生产由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技术

    先行

    不问出身 农民和学生都能入选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塞上蒙菇”的品牌越来越响,这家生产和销售优质食用菌的企业已经带动当地1200多位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壮大,基于总经理高瑞才的“液体制种”核心技术。

    “前几年我在呼和浩特南部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和武川县政府知道我有这样的技术,将我聘为科技特派员,还为我在武川县建设了生产加工基地,给了我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瑞才对记者如是说。

    在呼和浩特,像高瑞才这样的人不少。该市科技特派员队伍人员构成比较多元,除了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还有企业家、农民和学生。

    数据显示,目前队伍中包括科技创业型科技特派员361人,技术服务型科技特派员239人,其中,大学生科技特派员100人,占到总人数的1/6。呼和浩特市还建立和培养了科技特派员专家团、法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人才及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

    但是不论何种身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怀绝技、心怀创业梦想。

    “定驻点、定项目、定任务、定指标、定奖罚”“年初查方案计划、日常查工作进展、查个人工作日志、半年及年终查工作结果”“能则上,不能则解聘”……据了解,《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对科技特派员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异常严格,这种严格,让人感受到的是重视、严谨。

    “我们完全是从科技服务的角度出发,唯技术是举、宁缺毋滥,每年都会有人被淘汰,而每年也都会有掌握新技术的新人加入,长此以往,我们的队伍才能日趋强大,发挥高绩效的技术支撑。”张建中说。

    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品种672种,新技术790项。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随洋评价说:“这种几何式的增长间接反映了呼和浩特市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更体现出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进性。”

    组织

    配套

    不单打独斗 团队内部“比、赶、超”风气浓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科技特派员不是单打独斗的几十个人、几百个人,而是一个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要想保持这个集体的动力,就要从组织上进行强化。”张振民对记者说。

    2016年以来,呼和浩特依托“科技特派员专家+骨干特派员”的项目实施团队,形成了以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为载体的研究试验模式,围绕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展开技术公关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科技特派员作为一个组织,战斗力明显提高,科技特派员团队内部的“比、赶、超”蔚然成风。

    三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始终以瞄准基层需求为原则、以强化组织管理为配套来建设科技特派员队伍。

    张建中告诉记者:“我们的制度还规定,每一个科技特派员每年要培养出3个技术能手和10个懂技术的农民,这样就可以为今后科技特派员的新老交替储备大量技术人才。”

    推广一项技术,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百姓,呼和浩特市农业科技的高效推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彰显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力量。

    创新发展三年多后,张振民总结说:“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是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先行、组织强化这三个维度建立起来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符合我们的市情,融入到了全市的农业生产之中,并将继续稳固、高效地体现出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