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数说创新

    1000名

    江苏溧阳多项举措扩大“人才圈”

    面对“人才大战”,该如何招引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江苏溧阳市委书记蒋锋在日前举行的“天目湖英才榜”人才峰会上表示,溧阳将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优的外部环境,扎实推进新一轮“天目湖英才榜”人才新政,发挥总规模达1亿元的人才建设基金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创新要素来溧阳发展,进一步扩大溧阳的“人才圈”“朋友圈”,把溧阳建设成为“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人才高地目标。

    今年是溧阳实施“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溧阳将从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和引才激励方式,解决产业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其中,对特殊专技人才和领军人才,将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措施。到今年年底,将重点引进培育5个领军型创新团队、5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1000名紧缺人才、9000名高技能人才,以及一批在经济社会领域引领和支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的优先发展撬动了溧阳产业的加速提升,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汽车零部件、农牧饲料机械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特别是37家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先进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齐聚江苏中关村,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800亿元。(姜树明 朱志敏 记者过国忠) 

    200亿元

    青岛重金打造微电子产业“芯谷”

    日前,由山东崂山区政府、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约共同合作的中科院青岛EDA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市崂山区,该中心将建设成为共性技术服务支撑、资源集聚、创业者培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一流平台,带动青岛地区微电子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标志着青岛市打造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微电子产业“芯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崂山区是青岛市打造微电子产业“芯谷”的主要支撑区域,聚集了海尔、海信、歌尔等一批芯片终端应用端大企业,具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崂山区委书记江敦涛表示,崂山区因地制宜,出台并落实12个“一业一策”产业扶持办法,分批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股权投资引导基金、5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政策高地。立足崂山区产业发展实际,围绕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和微电子产业园两大载体,打造EDA、封装技术服务、微电子人才实训、微电子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记者王建高 通讯员刘志峰) 

    3800万千瓦

    山西新能源结构绿色越来越浓

    4月12日,在大同采煤沉陷区的国家能源局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辰光光伏电站副值班员李晖正在当值,他认真观察记录数据。这个电站安装的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始终正对着太阳,其奥秘是使用了新型跟踪支架,能全方位调整光伏板的角度,从而提高发电量。

    李晖说,如果风速过大,会影响跟踪器运行,甚至损坏设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近期加入一个防风功能,当风速大于10米/秒时,跟踪器会停止运行,从而保护设备。该基地已建成一期项目装机容量100万千瓦。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山西省风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20.78万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约94%,其中风力发电增加约33%,光伏发电增加超过4倍,山西电网风光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居全国领先水平。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3800万千瓦,占到发电总装机比重的30%以上,使山西真正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在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的进程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重点布局新能源发电基地是能源供给革命的重要内容。(记者王海滨) 

    26303人

    贵州全力培养乡村人才

    日前,贵州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揭牌成立。该学院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爱‘三农’、有技术、懂经营”的乡土人才,为贵州脱贫攻坚、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服务。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迫切需要补齐人才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异地扶贫搬迁173.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8%下降到7.75%以下,创下脱贫攻坚样板。但贵州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人才和技术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中人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为此,贵州大学发挥办学体系完备的优势,主动对接贵州省脱贫攻坚的实际需求,通过搭建乡村振兴学院继续教育与服务平台,校内设立专业分院,校外设立帮扶县乡“新时代‘三农’讲习所”等联动措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和管理服务机制。

    近年来,贵州大学通过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校农结合,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其中,对贫困生资助金额达到5096万元,培养乡村人才26303人,发展有机蓝莓、核桃、猕猴桃、稻田养鱼等一大批精准扶贫产业,实现产值上亿元,通过校农结合,采购贫困县农产品,惠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91户、3003人。

    (何春 记者何星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