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
破译乡村产业振兴的密码,农业嘉年华给出新思路
——北京昌平草莓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启示

    ■聚 焦

    本报记者 蒋秀娟

    “2017年,昌平区全区草莓总产量达到625万公斤,栽培面积已经达到5200亩,实现总产值3.3亿元,在带动全区农民持续增收、促进首都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全国草莓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18日上午,借北京农业嘉年华举办契机,由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主办、北京农业嘉年华组委会和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承办的中国草莓高峰论坛召开,会上,北京市昌平区区长张燕友介绍了一组喜人的成绩。

    而就在前一天,围绕落实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蓝图,以“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的第六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开幕式在昌平区草莓博览园举行。嘉年华东区“莓好生活”馆围绕昌平区的草莓产业打造出了微型“草莓小镇”景观,将品种观赏、知识科普、应用互动全部融入其中,集中展示昌平草莓近年来的最新技术成果、产业发展成果。

    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荣才看来,历经了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连续六届的北京农业嘉年华,昌平的草莓产业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很高的生产价值,而且在乡村产业振兴、引领观光休闲农业、推动产业链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连锁效应。

    北京农业嘉年华开启乡村体验之旅

    180余个创意农业景观、80余项先进农业技术、660余个农业优新特品种、200余项互动体验活动……一年一度的北京农业嘉年华再次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朋友,今年的参展企业数量创下历史之最,吸引了23个省份、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的300余家企业参展,不仅让游客朋友们观赏到农业美景、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趣生活、感受农业科技,还可以品尝各地特色美食、购买各类国际特色农产品。

    北京农业嘉年华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刘正雄介绍,本届嘉年华非常注重区域产业联动作用以及对昌平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场馆设置、景观创意、版块策划,将农业嘉年华打造成集展示农业产业、全域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为一体的优质平台,同时通过与农业、旅游、文创、科创等区域优质企业合作,推动嘉年华特色品牌打造,促进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青海省曲麻莱县、西藏当雄县、河南省栾川县及河北省怀来县、巨鹿县、尚义县七个兄弟县旗与昌平区在农业发展方面密切交流与合作,昌平区不仅为兄弟县旗带去了农业种植、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和经验,还借北京农业嘉年华召开之际,为兄弟县旗提供了免费的交流展区。通过创意景观搭配实物展示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兄弟县旗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特产品、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

    “这体现了昌平区与各兄弟县旗携手发展,在新时代共同为百姓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同时这也是昌平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谱写草莓产业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举措。”张燕友说。

    草莓成地方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2008年,昌平区成功申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由此昌平区政府把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写入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昌平草莓产业的迅速发展期。伴随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成功举办,昌平草莓产业规模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从2013年至2017年,伴随着五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昌平区有1500多户农民发展了草莓种植,上万人通过草莓产业实现了就业增收。”昌平区农服中心副主任陈怀勐介绍,作为昌平的农业主导产业,近五年来,草莓产业年产值最低的年份达3.19亿元,最高的年份达到4.62亿元,占昌平地区农业总产值百分比4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50%,已经成为昌平区农业经济发展中一个无可替代的产业。

    “农业嘉年华对昌平的草莓产业振兴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采摘园甚至直接打出‘嘉年华推荐的采摘园’招牌吸引游客,通过政府的站台和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产品监管,让游客对昌平草莓的品质有了很高的认可,不仅好卖,也能卖上好价钱,甚至带动了周边的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前五届农业嘉年华累计接待游客达589.5万人次,带动周边地区草莓园接待游客1280余万人次,实现草莓销售收入达8.294亿元,实现周边延寿、兴寿、小汤山、崔村、百善、南邵等镇的民俗旅游收入共计5亿多元。”刘正雄说。

    “政府搭台,产业受益”这一模式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得河南、湖北、辽宁、贵州、广西等省市也纷纷通过举办农业嘉年华这一模式,来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一些草莓新品种如圣诞红、隋珠,从昌平走到了全北京市乃至全国,昌平的草莓被推广到内蒙古、云南、河北、浙江等省份。

    “随着世界草莓大会和北京农业嘉年华的举办,北京的草莓产业也在不断升级发展,昌平草莓被入选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草莓产业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产业。”马荣才介绍,北京草莓的栽培面积有80%在昌平,昌平种植的草莓品种达20多个,目前正在向多样化、高产优质的方向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的草莓种植在种苗繁育、土壤处理、病虫害防治、淡季栽培、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明显的科技优势。

    政府“搭台唱戏”让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起步之年。”张燕友表示,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业嘉年华不仅要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突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突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促进农业与科技、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而且还要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和模式探索上下功夫、干实事、抓实效,力争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做出昌平应有的贡献。

    过去的5年,昌平区政府不断加大对草莓产业的扶持力度。在草莓产业发展初期,仅新建一栋标准日光温室就补助3万元,棉被、卷帘机及灌溉等设备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2016年,昌平区政府出台《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昌政发〔2016〕9号),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每年发放草莓产业政策补贴资金2000万元以上。

    在草莓种植推广的同时,昌平还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坚持广泛引进并运用科技成果。为了将技术人员打造成高端的技术型人才,先后组织草莓技术骨干到西班牙、日本以及台湾深入学习,多次到吉林蛟河、浙江建德、辽宁东港、安徽长丰、四川双流、山东烟台、福建宁德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多次邀请日本、美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来昌平讲学、交流。

    “可以说,昌平草莓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促成的,从技术发展、人才支撑、政策扶持上,昌平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昌平在调动莓农种植积极性、降低莓农种植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昌平草莓’的产品品质。”张燕友表示,但同时也应看到,经过近10年的发展,昌平区“一花三果”(百合花、苹果、柿子、草莓)中特色农产品优势较为明显的仅剩草莓和苹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的产业振兴了,人才、资金等要素才会向乡村聚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望才能实现。”张燕友说,未来昌平区的农业发展将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草莓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管理和流通,促进优质草莓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推动草莓生产模式、销售方式转变,强化“昌平草莓”品牌效应,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引进先进栽培种植技术、规范生产标准、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进一步做深研究,为今后中国草莓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振兴乡村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