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7日 星期二
白山黑土上筑起人才兴业的“凤凰巢”
本报记者 马维维
通化医药高新区的一家企业内,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理化检验。 朱传刚摄

    第二看台

    春暖花开的3月,吉林依然是白雪茫茫。尽管还没到项目开复工的最佳时间,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各个项目工地里,已经是热火朝天。

    探究其缘由,火爆的项目建设氛围正与园区聚焦人才,激发活力的一系列做法密不可分。

    “我觉得这是个创业拼搏的好机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报名了,没想到考上了。”36岁的王鹏原来是个机关干部,恰巧高新区公开选聘人才,就竞聘成了通化医药高新区湾湾川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管委会主任。

    一次转换岗位的艰难抉择,激发了王鹏身上潜藏的活力。他任管委会主任的半年时间,湾湾川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了机器轰鸣、万马齐鸣的项目建设主战场,在建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达140多亿元。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爱护人才、大胆使用人才,让高新区成为人才兴业的‘凤凰巢’。”通化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纪凯平告诉记者。

    通化医药高新区近年来转变思路,通过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深度激发社会各界人才的创新活力、发展活力,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有效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难题。

    优秀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制度环境决定人才发展活力。去年4月,通化医药高新区大刀阔斧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破体制机制界限,突破选人用人障碍,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干的用武之地。

    从市科技局职员岗位应聘为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的吴秀峰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他带着伙伴们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已组织申报高新技术32项、立项16项,争取专项资金1600多万元,为“康元生物科技”医药类重大科技转让项目落实贴息贷款1000万元。借着熟悉科技业务的优势,吴秀峰还千方百计为企业搭建科技平台,推进产学研对接和科研成果转化。先后组织创建了“康元生物科技”与省市共建林蛙创业中心、中国药学会与通化市共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站,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家团队34户,驿站入驻企业10多户。

    经过前期调研和周密谋划,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在整个园区全面推行“管委会+投资公司”的管理体制,建立“档案封存、全员竞聘”运行机制,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奖金”薪酬制度,内设部门从11个增加至21个,并从市直机关选聘7名干部,从社会招聘99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2.5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到现在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干部211名,占全区工作人员总数的80.2%,其中硕士研究生26名。

    “双高”人才掀起项目引进潮

    “我用人,就要用两种‘高人’——高素质、高水平!”在读博士研究生王龙,被公开选聘为高新区新增设的招商一局局长。到任后,他作出了这样的承诺。如今,招商一局全局15名工作人员学历均达本科以上,平均年龄不足30岁。

    用人的“双高”,带来了招商引资的“双高”变化,即高端化、高质量。招商一局小半年就引进高科技项目37项,并已全部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项。

    “原来是被动管理,我要求他们一定要主动服务。”胡志彬通过公开选聘担任项目建设局局长以来,组织全局干部员工从项目前期运作到投产达效,全程实施跟踪包保责任制,全局人人有目标、有任务,更有压力和动力。

    根据园区发展需要,通化医药高新区因事业设岗,因人才增局。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到岗,为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纪凯平告诉记者,2017年通化医药高新区谋划和实施项目115项,总投资353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5项,总投资332亿元。

    如今,投资20亿元的东方红西洋参产业基地、11亿元的君必达中药制药产业园、5.5亿元的医药健康创业园等36个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50亿元的东宝生物医药产业园、30亿元的修正医药科技产业园、12亿元的紫鑫医药产业园等29个项目复工续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