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绘图说病:重建医患信任的有效努力
眉间尺

    “医学是一门消除人的不安和不适的学问。医学价值的实现,需要医患双方达成有效沟通。‘绘图医生’们所做的一切,正是从最切近处入手,以最朴实也最有效的方式,恢复和巩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纽带,进而重构我国社会的医患关系。”

    近日,河南外科医生徐国良“红”了。他将自己的绘画特长融入工作之中,利用手绘图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病情以配合治疗。他也因为绘画水平出众,被戏称为“被医生工作耽误的画家”。因绘画而走红的医生不止徐国良。湖北的聂继光、苏州的张彬、北京的邵振兴等医生,他们绘图为患者解答疑问,成为媒体广为报道的“绘图医生”。我想,“绘图医生”肯定不止这几位,应该还有大量的医生,默默地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的同时,还在用画笔竭尽全力地帮助患者更清晰地了解病情,毫无保留地把行医经验传授给同行后辈。或许他们拿惯了手术刀、听诊器的手,用起画笔来不那么顺手,但我们还是能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里,感受到一股暖暖的心意。

    “绘图医生”现象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思考。人吃五谷,焉能不病。毋庸讳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病人。医患关系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它不但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然而,我国的医患关系并不乐观。长期以来,医患矛盾不仅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而且成为社会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

    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然很多,诸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们疾患状况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后民众对高质量医疗需求的增强,社会老龄化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对医疗提出的新挑战,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甚至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下形成的求医心理和行为与现代医学体制的冲突等。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患矛盾的根本解决,端赖上述各方面的逐步改善。然而,每一个医生从自身出发所做出的努力,却如一缕冬日暖阳,即便不能将坚冰完全消融,也让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而信心,对于解决任何问题而言,都比黄金更加珍贵。“绘图医生”们所做的一切,正是从最切近处入手,以最朴实也最有效的方式,恢复和巩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纽带,进而重构我国社会的医患关系。

    同时,“绘图医生”现象也给医学教育提了个醒。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说过,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病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句话在医学领域具有极强的真理性。但是,医术有时候只是“疗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些患者抱怨“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看病花了钱但没效果”,也可以听到医生的抱怨“每天要看那么多病人,没有时间多解释”“有些病是无法治愈的”。说句实话,双方各有各的理。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对医生的职业作了富有哲理的概括“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确实,医学是一门消除人的不安和不适的学问。医学价值的实现,或说疗效的获得,除了医生的努力,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双方达成有效沟通。这一切都有赖于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灌注和弘扬。我国有句古话“医者仁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让人景仰和怀念的前辈大医正是这样做的。一代名医张孝骞,不论什么人写信求医,他都亲笔回复。在他89岁高龄时的日记中还记着:“复几封人民来信,占去不少时间,有些字的写法记不清了,必须查字典!”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对待病人像亲人,举手投足间给病人以关爱。“绘图医生”所传承的正是张孝骞、林巧稚们的行医态度和精神,而这恰是医学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其应有的内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