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哈尔滨如何让“孔雀不再东南飞”
本报记者 李丽云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美国硅谷供职18年的高级研究员张伟东、刘波所研发的DRAM芯片高科技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本打算离开哈尔滨去深圳创业。这个事偶然让主管科技的哈尔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康翰卿知道了。康翰卿立即把两位研发人员请到哈尔滨市科技局,会同哈工大专家座谈论证,哈尔滨市决定支持这个项目5000万元,扶持两位创业者,把该项目列入哈尔滨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校合作”试点。如今,该项目已抢占国际DRAM市场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

    “我们现在正在打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保卫战。”成功留住了张伟东和刘波的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忧心忡忡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近年来由于市校科技合作的体制突破和《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及‘三权’制度改革政策的推出,使得哈尔滨市“双创”工作如火如荼,我市长期积累的校所科技创业潜能开始出现‘火山爆发’的态势,我们的人才和项目成为深圳等发达城市‘争抢’创新资源的重要目标。”李志杰对此担忧上火。

    据李志杰介绍,哈尔滨市科技金融基础薄弱,轻资产,重智力的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进程。目前,哈尔滨市只有一个风险投资科技金融产品,总规模也只有3.6个亿,相对于庞大的创业大军供不应求,很多哈尔滨的创业者因为得不到科技金融的支持转而去了深圳,哈尔滨好多项目到深圳后很容易就能得到几百万、几千万的融资。

    “怎么办,我们只好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人才。其实,尽管深圳等发达城市资金雄厚,但要想从我市校所引入一个优秀项目团队,需要在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住房安排、家眷安置等方面投入上千万元,可我市可能只需100万元的项目经费就可以留住这个团队。但说实话,我市优秀的项目团队太多,这种少量资金支持我们也捉襟见肘。”

    “我常说,近几年,哈尔滨市科技局等于盖了一个孵化科技企业幼苗的‘育秧大棚’,所有在哈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创客们,在这个大棚里从无到有,从项目团队孵化成创业公司,茁壮成长,可以走出大棚了,可当他们走出大棚要进入大田的时候,外面还是冰天雪地,那肯定孔雀东南飞啊,‘育秧大棚’的环境,我们科技局来打造,那么大田的环境谁来打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市政府正在研究,通过优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在全市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递有序的科技产业生态体系。”李志杰对此表现出了一种急迫心情和极度渴望。“目前,新一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正在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口号,付诸行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