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
这个村子,因“棚二代”振兴

本报记者 王延斌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乡村人才振兴。习近平说,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耿遵珠对此特别有感触。

    当时坐在会场的第二排的耿遵珠是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村支书,“咱村的情况就是总书记说的那样,现在村里种大棚菜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

    耿店村距北京上千公里,是个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庄,有20多年种菜历史。过去村里只有60个“小土棚”,“50后”“60后”是主力;年轻人嫌活脏、活累,更愿意外出打工,“有段时间全村青壮劳力跑出去200多人”,出现在田野中的主力全是“老把式”。

    但这两年,“老黄历”已翻了过去——全村178户人家,600个钢架大棚,劳动力几乎全“粘”在大棚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谁来振兴乡村?“乡村发展新动能”源于何处?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代表看来,人是决定性因素。中央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好政策一再加码,鼓励着有学识、懂技术的年轻人回流乡村。

    这种“回流”,在耿店村表现的尤为突出。

    “两年前,突然几个年轻人,拿着外出打工攒下的几十万元找到他,要入股村里的合作社,参与种大棚。”耿遵珠说,他们年轻,有干劲,有魄力,懂技术,也看到了农村的广阔空间,于是,“回流”顺理成章。

    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耿遵珠说,他们不用“老一套”种大棚,而是改建成现代化大棚,用最新科技手段种植,解放人力,全都机械化操作,通过网络销售,高品质的果蔬一经投入市场便受到追捧。

    对于年轻人的“回流”现象,贵州六盘水盘州市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委员也深有体会:去年村里一下子来了100个大学生,而5年前,这个数字是零。

    “有学识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有的是平台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在余留芬看来,好政策也是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当地,大学生凭着毕业证,注册公司可以贷款10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让古老的乡村“年轻”起来。在耿店村,卖菜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打通了信息屏障,不出门便知全国市场行情。

    与其他代表交流时,耿遵珠也发现,耿店村的“年轻人回流”现象并不是个例,“有学识的年轻人撑起了‘棚二代’,这是我们乡村振兴的力量。”(科技日报山东茌平3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