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
减负不能“一刀切” 需要从“源头”治理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李 艳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减负”这个词妥妥的高频出现了。

    政协开幕第一天的部长通道教育部长专门提减负,小组讨论会上谈减负,连委员们的提案都有许多与减负相关。

    实际上关于减负的讨论贯穿了整个2017年。从一篇《牛蛙之殇》刷爆网络,到陪娃写作业的各种段子广为流传,“减负”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大事。

    在专家们看来,口头喊喊减负容易,真正实现减负却难,而最难之处正是如何减负?

    两会期间,民革中央的提案“增强义务教育‘减负’实效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卫委员分别提交了“《牛蛙之殇》给我们的反思及警示”及“中小学生减负之路在何方?”两篇大会发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委员提交了“关于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 半天实践课的建议”。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把关注点落在了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上。

    在代表们看来,减负不是简单的减负。减负谈了这么多年不减反增是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始终没有解决。不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对课时、授课内容“一刀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减负”。

    “课业负担重的表现是学生作业越来越多,考试越来越难,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想通过规定作业量,降低考试难度,压缩学习时间和控制学生去参加课外辅导班,短时间会有效果,长期来看都会反弹。”上海市教委主任倪闽景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如是说。

    在他看来,课业负担重的本质起因是知识爆炸带来的学习内容快速增加。一个人哪怕是努力学习也是越来越无知,导致越有知识的人越焦虑;关键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诱发原因是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学生课外参加补课,并因此导致大量家长跟风。

    针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情况,倪闽景开出了“十剂良方”。这其中包括:持续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来做老师;改变学校课程结构,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时间;提振学生精神面貌,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完善对区域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来一次家庭教育新启蒙;发挥好校外教育的正能量;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施行十二年普通教育,普职分流移到高考以后;考虑科技发展成果,变革教学方法和内容等。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与众多专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川国弘现代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华委员今年提交的是“深化高考改革,促进科学减负”的提案。他认为,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是高考制度。各地教育部门在实施中小学生减负增效时,有些地方对“减负”片面理解为减少在校时间或降低学业水平要求,但却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他提出,要想从根本上减负,首先要把核心问题——高考指挥棒改变。

    苏华认为可以通过“增加职教高考,做到因才施考”,形成两类教育、两类高考的双轨制格局,让考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成长成才道路。无论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均有畅通的途径进入高等学校和优质就业,从而实现源头治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则认为,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结构的方式减轻学生负担。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曾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一些省份还进一步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但是这样的规定在执行中往往机械地减少在校时间,并不能减少学业负担,还压缩了音乐、体育、美术以及社会实践等非文化课课程时间。

    为此,钱学明认为,可以在小学安排半天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另外半天安排实践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小培养一技之长。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