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亲近古籍 回味历史
汇集百家经典,囊括天下所有书籍之精华,成古今文献之大成。
陈红彦

本报记者 唐 婷

    也许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过去一年读过的书籍大多和古籍相关。其中,她最为推荐的是中华书局张忱石先生倾多年功力调查研究所撰写的《永乐大典史话》。

    聊起《永乐大典》的坎坷“生世”,有些内敛的陈红彦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1403年,永乐皇帝命解缙编纂一部类书,希望能汇集百家经典,囊括天下所有书籍之精华,成古今文献之大成。

    据学者推断,当时编纂永乐大典的人数超过三千人,收集典籍有七八千种。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书成。明成祖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冬抄写完毕,一共有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

    万余册的体量难以雕版印刷,永乐六年(1408)冬抄写完成的正本,多年间几乎无人问津,直至嘉靖皇帝,才时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宫中失火,嘉靖皇帝怕殃及《永乐大典》,便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任命高拱、瞿景淳两位大臣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

    然而,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目前看到的均为嘉靖副本。《永乐大典》被称为“辑佚的渊薮”,保存下来许多现已失传的古籍。600年间,《永乐大典》副本由于各种原因流散,目前世界范围仅余400余册。

    “《永乐大典史话》对《永乐大典》修纂起因及经过、修纂的组织机构及主要人员、正本副本、《永乐大典》的厄运、《永乐大典》的价值和利用、收集和影印等进行了全景式描述。”陈红彦说道,读这本书可全面了解《永乐大典》,特别是其中的卷目表,对读者而言是重要的工具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