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0日 星期六
周鸿祎买了六本书, 他果然关注这件事
张盖伦

    9日中午,周鸿祎委员穿着一身灰色外套,在驻地购书点选起了书——他一口气挑了六本。

    作为八卦小能手,自然是要凑上前去看看他到底买了啥。

    《科技预见未来》《网络战争,不会发生》,这俩都和科技前沿有关;《加油向未来,科学一起嗨》(上下册)是科普书;梁秋实的《雅舍谈吃》,彰显了周鸿祎的文艺一面。

    最后这一本,我挺感兴趣,叫《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周鸿祎在多个场合表示,他是“搞网络安全”的。对普通公众来说,最能触动他们神经的与网络安全有关的词,可能就是“隐私”。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作为用户,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慷慨地大手一挥,将数据交到他人手上,并且相信他人会为我们妥善保管。

    这些并非不好。你希望企业更懂你,那你总得交出一些东西。只是,我对这些数据的真正去向,全然不知。

    可以确定的是,它们一定以某种方式泄露了。毕竟,微信上,经常有人通过搜索手机号的方式加我好友,一开口就称呼我的淘宝账号和外卖账号专用名。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会更好点吗?

    好像并不是。

    到时候它收集的,是更为独一无二的信息。你的脸,你的声音,你的虹膜,你的步态……智能生活那么美好,阴暗面也同样存在——这些产品收集的信息都去哪了?只是待在产品公司的本地服务器吗?会不会被黑客盗取,会不会被恶意贩卖?深想下去,还真是令人头痛——作为用户,你好像无能为力。

    前几天,央视财经联合腾讯发布了一份关于AI公众认知的联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接近8成的受访者担心某些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会威胁到自己的隐私。

    我在现场问了个数据使用的问题。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表示,特别要关注的是数据属于谁。“数据的归属权问题不解决,医院就会把病人数据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可以用来进行商业运作的手段和工具。”他建议,应该创造一种机制,让个人拥有数据的密码,自己决定给谁用、用来做什么。

    因为写这篇稿,我以关键词“大数据+隐私”搜索了好几次。这不,现在百度默认我喜欢看这类的新闻,京东也觉得我需要这方面的书。

    欢迎来到便捷与危险并存的数字世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