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8日 星期四
印萍代表:漫长海岸线上娇小忙碌的身影
本报记者 杨 雪

    两会新人新气象

    敲开房间门,一位个子不高、短发、精干的知识女性出现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

    “我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正在学习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印萍代表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倒来一杯温水。她担任过第九、十届青岛市政协委员和第十一、十二届青岛市政协常委,但作为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角度和方式都会不一样。

    印萍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我国海岸带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特别是在海岸带侵蚀灾害方面,她改进和完善了海岸侵蚀综合模式,建立了海岸侵蚀的评估、预测和预报模型,改进了海岸侵蚀的监测和研究方法。她还把研究成果推广到我国海岸环境评价和保护治理工作中。

    “我要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关于海岸环境修复,用纯工程的方法搞是不对的。”印萍对现在一些地方针对“生态红线”的指标,像上工程一样修复海岸线和湿地的做法有看法——投入大而不可持续。比如修复沙滩,其实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针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和海岸特征开展系统研究和设计,铺上的沙子很快就会消失。她觉得,做海岸生态修复一定要事先科学系统地设计论证好,某种程度上说,脚步宁可放慢一些。

    印萍今年的重点工作是主持长三角海岸带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服务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石化工程、管缆、港口、跨海通道……越来越多近海工程在建和在规划,她们的调查协助这些工程规避地质环境和灾害带来的风险,保障工程建设安全,同时也尽可能减少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印萍拿埋藏浅层气举例,这是一种埋藏在海底较浅位置的甲烷气或二氧化碳,“如果施工不小心穿透含气层,浅层气溢出,就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还默默守护着已经建成的海上项目。“比如跨海大桥的桥墩,会改变海底动力环境,就需要监测相关数据,确保大桥、航道的稳定性。”

    身为首席科学家,她常常带队出没野外。祖国从北到南漫长的海岸线上,总有一个娇小忙碌的身影,她是印萍。

    (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