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8日 星期四
不负重托,牢记使命,迈上新征程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履职记
万连步代表参加两会
万连步代表在调研现场

    本报记者 左常睿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讨论、建言、投票,这些履职工作一样也不能少。”今年两会期间,一条《全国人大代表习近平是如何履职的》微视频红透朋友圈。

    那么,在全国人大代表不负人民重托,行使代表职权,履行代表义务的过程中,他们都做了哪些建言国是的工作?他们又是如何做到“接地气、查民情、聚民智”的?我们随着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的足迹,看看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倾情履职之路吧。

    联合10位人大代表 推动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

    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各行各业纷纷吹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角。

    奋战在我国化肥行业多年的万连步代表陷入深深的思考: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撑,化肥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化肥行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国家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继颁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等相关政策,这些举措对化肥行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

    另一方面,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突出,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6年,氮肥主营业务全行业亏损222.8亿元,行业亏损面50.7%。磷肥、钾肥行业亏损均在30%左右。此外行业还存在创新资源分散,产业链协同不够,产业建设低水平重复,产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整体不高等诸多问题。

    中国化肥行业亟待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

    于是,去年两会期间,万连步作为发起人,联合农业、化肥行业共十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联合协作推动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十位人大代表一致认为:推进化肥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务之急,淘汰落后产能,关键是要避免企业单打独斗,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新的过剩,要树立大联合、大发展的理念,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支持优质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化肥产业供给侧质量和效率。

    谈到去年两会的这次代表联合建言,万连步说,当时我们就提出中国化肥行业要走绿色、智能制造之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比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等方式,在化肥行业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速行业转型升级。

    此外,我们还提出鼓励肥料企业上下游合作,化解过剩产能。建议完善鼓励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化肥企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特别是复合肥、新型肥料等下游企业与上游单质肥企业进行上下游融合;尽快建立以能耗、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等指标为标尺的落后产能综合评价、退出机制,细化相关处置方案,扎实有效去产能等建议。

    “但是,我觉得做到这一步似乎还不够,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完成使命,我还要为推动中国化肥业供给侧改革再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万连步说。

    大规模调研摸清家底 为转型升级提供“金方案”

    2017年两会刚刚结束,万连步代表就宣布:立即启动中国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规模调研行动,历时一年的调研将对全行业、上下游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摸清产业家底,发现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为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全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金方案”。

    这次调研队伍十分“豪华”, 3家指导单位包括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8家发起单位包括金正大集团、中国化工报社、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

    调研以“中国肥料产业升级之路——大联合大协作”为主题,聚集了相关部委领导、行业权威专家以及权威媒体记者共计300余人次参与其中,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全国14省区、化肥上下游300余家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种植户进行了调研。

    万连步代表说,调研活动在北京启动后,先后走进江苏、安徽、湖北、山东、云南、贵州、青海、河北、河南、黑龙江、广东、宁夏、山西等省区市的30余家骨干企业,以第三方立场及视角,发掘化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经验与做法,听取企业的呼声和诉求,“很多调研都参与了,这次大规模调研让我对全行业有了更多了解。”

    据万连步介绍,这次调研专门设计了针对肥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种植大户的调查问卷,面向全国近100家肥料生产企业、150家肥料流通经销商和种植大户发放。

    “调研组还借助大数据手段,将近年来我国肥料需求端的变化诸如需求、价格、结构、区域等,以及供给端的变化诸如产能、产量、结构、成本、能效、环保等加以分析,呈现出相对完整立体的化肥产业变化趋势。”

    2017年11月24日,中国首份《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调研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梳理分析了化肥全行业供给侧改革形势,发掘供给侧改革中的典型经验,并针对调研反映出的重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开启代表履职新征程 倡导“亲土种植”新理念

    万连步代表告诉记者,去年他联名其他十位代表提交的《关于联合协作推进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有了回信,“建议提交后,得到了工信部、环保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在化肥工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方面启动了试点示范和专项研究工作,并在严控新增产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优化施肥结构方面做了一系列推动工作。”

    经历一年的实地调研,万连步代表对我国化肥行业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说当前我国肥料企业存在产能利用率仍不足,半数以上的基础肥料企业在盈亏平衡线以下;新型肥料虽然受到热捧,但推广仍困难重重,“肥料行业必须供给侧发力,以破解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今年两会,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万连步带来了《关于深入推进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这份建议中他提出:

    进一步完善化肥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加快落后产能淘汰 建议以政府委托行业协会的形式,加快制定准入门槛,制定科学系统的技术系列,提供权威的技术准入清单,以此作为核准新项目、评估老项目的关键指标之一,也将其视为政策区分“支持发展”“提升优化”“淘汰落后”的重要评判依据,以科学指引产业创新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明确支持引导龙头肥料企业做大做强的具体措施,鼓励其进一步发展壮大;支持行业内、产业链间的联合与协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优化完善环保政策,避免“一刀切”,使其更加制度化、合理化。

    将新型肥料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建议出台优惠政策,成立专项基金,对新型肥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给予政策护航和资金支持。国内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可以探索将土壤调理修复剂产品及技术纳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序列作为这项工作的突破口,再逐步向其他成熟的大类品种扩散,成熟一类增补一类。

    改革登记制度促进新型肥料发展 鼓励以问题为导向,加快高效、生态、节水、保地的优质功能性肥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对企业在研发配套资金、产品生产、运输、税收等方面给予多方支持。建议新型肥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实行税收减免;通过提供专项资金和税费优惠等措施,促进产学研用联合协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改革新型肥料登记制度,对业内各方面资质较高的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证”,简化登记手续或免于登记,破解“一品一证”管理带来的登记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同时建议加快制定新型肥料的相关标准体系,为技术和产品创新、新型肥料使用、市场监管等提供参照指引。

    鼓励支持化肥企业开展多元化农业服务 建议对于经过验证测评的示范成果,主管部门可主导大范围推广应用,并设计出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让主导示范的化肥企业在推广普及阶段也能有所获益。对化肥企业在农化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各种来源于农业实际、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具有特色的农化服务创新活动,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资金奖补等方式鼓励化肥企业开展此类活动。鼓励支持有实力和技术优势的化肥企业进行土壤改良修复,提升耕地质量。建议从资金、政策、项目等多方面,引导支持化肥企业向农业产业链的终端延伸,培育农化一体的“大农业”发展业态,打通肥料和农业的产业界限。

    万连步代表说他还有一个建议:倡导“亲土种植”新理念,设立“亲土种植日”。

    何为“亲土种植”?万连步解释道:采取对土壤“亲和、友好”的方式来开展种植作业,以作物优质高产和耕地质量提升为双目标,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亲土种植”。其中具体包括了保护耕地、改良土壤、减肥减药增效、提升品质、综合服务等一系列切实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原则和方法。

    “我建议将每年3月21日,大概就在春分日前后,设立为全国‘亲土种植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技术研讨和宣传推广活动,普及‘亲土种植’理念,保护耕地质量,提升作物品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万连步代表这样说。

京ICP备06005116